吴强
《繁花》最近大火,沪语版开播又添一把柴。剧中主人公的沪语让观众津津乐道,就是那个“味道”!
我以前很不喜欢粤语歌曲,觉得明明挺不错的曲调,配上那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发音,实在格格不入。再说,好好一个上海人,生活中会讲上海话,学校里学了普通话,何必去再学一套粤语,难道只为唱歌么?
后来才发现,粤语,原来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粤语的很多发音和说法,都有来龙去脉。原来我们的某一代老祖宗,就是这样说话的。只不过,因为时代变迁、时光流转,发音有了改变。音韵学家自然可以详细讨论和争辩,粤语中哪个发音源自哪个时代,但有一点恐怕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粤语,和其他许多方言一样,是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和体现。
沪语同样如此。
沪语在语言大概念上属于吴语地区。沪语的许多发音,有其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自身特点和区别,但同样是中国语言文化传承的体现,代表了中国绵延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流传和变迁。比如,不少唐诗宋词,用普通话来读,可能未必押韵;用沪语,却可以合辙。这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粤语中。
因此,保护方言,比如说保护沪语,或者保护粤语,恐怕决不单单是为了一个地域特性,为了在方言博物馆中增加一个标签或者品类,而更在于方言在体现变化的同时,还体现了不变,还体现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传承和隐伏的文化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变”甚至比“变”更有价值,因为它是民族的根和魂的载体之一,承载的既是这个城市、这块土地,更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
我们看《繁花》沪语版,或其他沪语电视剧,再或其他方言剧、方言歌,如果能够把这一点记在心头,可能就会多一点由衷的欣赏赞叹,少一些单纯的猎奇围观,也会体会到,包括沪语在内的方言是多么可爱,因为,方言承载的是那么一部辉煌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