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上汽郑州基地数字化工厂的荣威D7
这个元旦假期,新能源汽车市场又迎来“内卷”高潮:不少汽车品牌加大优惠力度,以冲刺年销目标,新一波价格战如火如荼。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品牌,重新进入消费者的视野。
它曾经一年销量突破47万辆,是中国最早做新能源的品牌,也是智能汽车的鼻祖。作为自主品牌的代表,它一直努力与国际品牌竞争;近几年,贴在它身上的标签开始模糊,它逐渐在新能源主流赛道“失语”。
上海的汽车自主品牌“荣威”有过高光,有过迷茫,但从未放弃努力。技术上的长期主义,能否帮助荣威打一场新能源汽车的突围战?
打磨技术一磨7年
去年4月,上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半年后,荣威打出一张关键牌——发布D战略,推出首款车型D7,其插电混动版本备受关注。
作为一路见证荣威品牌成长的研发工程师,王珊对D7的信心来自上汽13年来在插电混动技术领域持续投入与迭代的成果——DMH新一代超级混动系统。该系统采用动力总成大脑PICU,将混动控制、发动机控制、变速箱控制、空调热管理和电池热管理等功能的控制集合在一个“大脑”中,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
从2015年开始,王珊担任DMH动力总成集成应用项目高级经理,她对动力总成大脑PICU的研制过程历历在目。“PICU的软硬件我们都实现了自主可控,迭代的速度变得更快,大幅降低开发费用。”她介绍说,PICU集成是超级混动系统核心的底层技术,团队一磨就是7年。“从漠河到琼海,从耐久试验到高低温试验,我们做了大量测试和验证,这一路不是鸟语花香,我们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上汽创新研发总院在纯电平台、电池系统、混动系统等方面打造的技术底座,全面赋能荣威向新能源、智能化的转型。“总院还设立了一些前期预研通道,从缩短整车的开发周期、降低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控制风险、提供更多的功能配置选择三个方面,评估项目。只要满足任一方面,研发人员都可以把解决方案或者研发方向提交上去,评估通过,我们就能大刀阔斧地干。”
向用户思维全面转变
荣威品牌事业部市场副总监骆樊承见证了荣威从风光到失落到转型再出发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如今的汽车市场“卷”到最后“卷”两点,技术实力和体系能力。“这两点,荣威都不缺。认准方向,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上汽乘用车对荣威品牌定位作出全面梳理,将荣威定位于主流国民汽车品牌,并提供燃油、混动、纯电多方位的解决方案。
做研发的王珊和做品牌的骆樊承都提到了荣威转型的重要逻辑:工程、研发、造型、品牌等全方位向用户思维转变,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转型绝不意味着往车上搭载一些新东西,背后的技术体系都在发生转变。围绕客户的核心诉求,明确整车的核心性能指标,再往下细分技术指标,最终从‘静、顺、快、省’等方面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荣威D7的上市表现,让王珊对新年的研发工作更有信心和期待。“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技术迭代,还将在核心零部件的节能减排性能上进一步突破。”D7上市前,荣威团队开展内外部调研,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包括新能源的产品培训、渠道业务开发、展厅重新规划等基础建设。“新车上市一个月,订单破万,目前价格降到10万元级别。希望通过更大范围被消费者使用,让荣威品牌回归到该有的市场地位。”骆樊承认为,今年1月,D7的销量还将继续爬坡,目前的销售进度已经激发了经销商新的热情。
挫折后能否孕育新机
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格局已然初定,荣威是否还有机会?曾经的荣威在一些酷炫、超前和新颖的概念面前迷失,缺乏明确的战略定力。“好饭不怕晚”,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已从价格战逐步回归到产品本身的价值。“过去买车,20万元级别都是合资车的天下,消费者不会考虑自主品牌。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对品牌的刻板印象,只要产品好,用户认可的速度会非常快。荣威曾经是自主品牌的引领者,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机会,让荣威回归主流赛道。”骆樊承说。
D7吹响了荣威开启新一轮面向电动智能汽车竞争时代的进攻号角。未来三年,荣威品牌将以D系列为核心,至少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实现纯电到混动,紧凑型到中大型,从轿车、SUV到MPV的全品类覆盖。
荣威的发展,不仅对上汽,甚至对上海的汽车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汽已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荣威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担当”。汽车是上海战略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2023年前10月,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103万辆,占全国14%,在各地都在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上海也亟须在自主品牌上“奋力一跳”,这关乎上海汽车产业链的成功转型升级。人们期待,在新的一年,荣威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作出新的诠释。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