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放学回家 太湖里向有船菜 价廉物美是“大条” 沪语“紧贴”曾作“霍” 思念洋葱个美好 小辰光个记忆:下军棋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3-12-24

沪语“紧贴”曾作“霍”

文 /叶世荪

应该说这是一个已经渐渐远去的词,老上海人形容无缝隙贴合、零距离挨着、紧靠、吸附,就说“霍”,读短促的入声。譬如说:“小人霍勒娘身浪发嗲”,意为小孩撒娇贴靠在母亲身上;“台子浪个水迹浞拿揩布霍霍干”,意为用抹布把桌子上的水渍吸干净;“四脚蛇霍勒承尘浪”,是说壁虎贴爬在天花板上。上海人还把容易被汗水粘住身体的衣服叫做“霍肉衣裳”,把隔墙偷听偷窥的行为叫做“霍壁脚”。20世纪90年代,不少上海人把吸引住、控制住称作“霍牢”;2003年出版的《上海话流行语》:“搿家伙拔老婆霍牢,多用一分洋钿也要转去汇报”,这是揶揄某人的钱袋子被老婆管控得很紧;总之,都是从“紧挨着”联想开去的。

“霍”字历史悠久,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上部是雨,下部是一只或几只鸟;雨中飞鸟最早表示响声。《说文解字》:“靃(霍),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靃然”。这个象声词后来被用于对形态的描述,公认始于西汉以前问世的《尔雅》,其第七卷《释山》云:“大山宫小山,霍”;意思是说,小山居中、外面被大山环绕包围的这种山形就叫“霍”,这是相对“崧、岑、峤、扈”等其他山形而言。

上海话中的“霍”是否由此而来?《崇明方言词典》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霍,贴紧;‘霍’古有围绕义”。虽说“围绕”和“紧贴”之间还有差距,但却并不影响人们拿来使用,即便也许只是其音义的假借。明代冯梦龙《山歌·卷九》:“骨梭层,瘦乖乖,霍在肉上个东西在上缴了缴”,“霍在肉上”就是指贴在身上;清代小说《常言道》:“谁知钱士命的皮肤老结,热药膏一时竟有些攉(霍)不上”,“攉不上”即是贴不上。显然,后例中加了提手旁的“攉”更有动作的意味,同时也说明人们对“霍”字这层含义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唐代《朝野佥载》说北周的推事使索元礼酷毒,“讯囚作铁笼头,觳其头,仍加楔焉,多至脑裂髓出”;“觳”字的读音被注为“呼角反”或汉语拼音huo,释义为“紧束”,音义均合;句子的意思是:索元礼审讯时把特制的铁笼头紧套在犯人头上,还楔入楔子,直到对方脑浆迸裂。但笔者寡闻,应用只见此例。此外,日前还看到有人考证当用“忽攴”或“嗀”字。对于“霍”字的演变要达成普遍共识需要有更多的依据,但是,对一个渐行渐远的旧词,共识能否出现已属两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