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中心城区“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小而美中的智慧与格局
第6版:上海城市更新报告 2023-12-18

中心城区“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小而美中的智慧与格局

3 管养的故事 多方共治“智助”相辅

由二十四名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每天在乐山绿地轮流上岗,绿地里的儿童游乐场维护得更好了

“吾佳园”是首批聘用“市民园长”的口袋公园之一

千辛万苦建起口袋公园,却只是一个开始。

“建还是容易的,围起来一两个月就造好了。但后期的管护、运营,才是真正的难关。”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绿化科负责人杨乾坤的话,或许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

电瓶车停放穿行,谁来管?设施频出问题,谁来修?宠物破坏花草,谁来劝?……作为街头24小时开放的公共空间,某些口袋公园的单位面积客流量甚至比大型公园都大,需要管理者赋予更多智慧和耐心。

公共秩序维护 市民园长架起“桥梁”

公共秩序的维护,是很多管理者提到的困境。原本这些地块封闭而人少,一旦建成公园,拆围墙、铺园路、装设施,人就被引来了。

例如音花园,公厕管理员说,改建后日均公厕人流量就达约1000人次,快递员、外卖员、买菜老人都是高频使用者。公园又紧邻餐饮街,夏天有不少人买了夜宵到公园来吃,长凳前的地面油渍斑斑,管理部门买了好几种清洁剂都很难清除,头痛不已。

全天开放的口袋公园对宠物、帐篷、风筝、儿童自行车等似也“无法可禁”,设施、绿化极易受损。“宠物特别喜欢刨花草,刚种下去的地被,第二天矮枝就被刨断了。”浦东新区三林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绿化养护部项目经理倪文瑜无奈地说。经费也是一大问题。口袋公园养护经费参照一级绿地标准,一个两三千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每年养护费仅十多万元。原本仅需对绿化做养护,改建后还要覆盖保洁、安保、设施维护等,“如果全天派人看守,至少要4个保安轮班,10万元光保安工资都不够”。

更何况,改建公园后,绿化品质比原本以草坪为主的绿地大大提升,养护也更“吃人工”。尤其是以植物为特色的公园,养护费翻个倍都不够。比如浦东的花木月季园,种有38个品种、1.2万余株月季,但月季是出了名的“药罐子”,娇贵难伺候,至少要请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再配足够的养护工才行。

尽管如此,各区仍在积极想方设法,应对管理之难。今年初,浦东首批30名口袋公园“市民园长”上岗,创全市之先河。凌兆五村的吴朝曦就是其中一员。见到老吴时,他正在“吾佳园”巡园:“一天最少来两次,上午八九点和下午三四点,这两个时间段人多,看看绿化情况和设施情况,再问问居民有什么需求。”

老吴原本住在城隍庙那边,1995年动迁后搬来此地。6年多前退休后,他加入居委会,热爱绿化的他组织了一支8人的“吾佳绿化园”志愿者队伍。“吾佳园”原来是块绿地,设施老旧,绿化郁闭,改造时调整了绿化增加光照,升级了避雨廊亭和健身设施,还增添了绿道。连吾佳园的名字也是居民取的,“吾”代表“我”,也是“五村”谐音,“佳”代表“家”,意思就是“我家门口的公园”。

被推选为市民园长后,老吴的职责“一是沟通桥梁,二是帮助管理”。刚开园时,垃圾桶放在入口处,离居民楼很近,老吴就把居民意见反映上去,及时调整了位置。有时,居民老远见他就说“老吴,健身广场有盏灯坏了”,他就会连忙去查看、上报。看到不文明行为,他会劝阻,居民也听得进。

“口袋公园主要接待周边居民,所以街道一般邀请居委干部或威望较高的居民来担任园长。聘期一年,先进行岗位培训,年底考评,有进入退出机制。”杨乾坤说,口袋公园建成后,在社会秩序管理方面面临较大难题,和街镇、百姓的沟通也较欠缺,通过“市民园长”机制的建立,能适当弥补不足。

目前,浦东纳入城市公园名录的口袋公园有30座,今年预备再纳入18座,明年计划再建11座区级口袋公园和34座镇级口袋公园。到2025年底,浦东36个街镇都将拥有自己的口袋公园,“市民园长”的身影也将出现在每个公园。

探索共治共管 地方标准明年出台

“共治”已经成了不少口袋公园探索的方向。和浦东一样,上海多区的口袋公园,都渐渐从绿化部门“一家管”,升级为绿化部门、属地街镇、社区居民、周边企业多方参与共治。

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龙佼告诉记者,区内所有已建成的口袋公园都与属地街道签订了绿地管养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分工。占地约5600平方米的乐山绿地周边,65岁以上老年人多,公共空间又少,建好后一跃成为“网红会客厅”,日人流量与面积大十多倍的徐家汇公园相当。为此,24位乐山新村居民组成“游乐员”志愿者队,每天轮流上岗,制定文明游园守则。在志愿者的努力下,一批新座椅、图书和健身设施被安放在园中。“乐山周边,现在这个小公园环境最灵了,锻炼设施、散步跑道、儿童游乐,应有尽有。”居民王伟明竖起了大拇指。

黄浦区也拓展了管理模式。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顾芳表示,部分口袋公园正结合“一街一路”打造,如复兴中路、南昌路、局门路等沿线的公园均与街道共建,专业养护由绿化部门负责,保洁安保由街道志愿者、商业联合体等提供。还有一些区如长宁,临街口袋公园中的保洁,由原本只负责街面保洁的环卫部门“带”掉。

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技术指导科科长李向茂表示,部分口袋公园建好后,保洁、治安等管理压力陡增。目前,各区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联手社区、企业、街镇共治共管,多方面保障口袋公园景观质量。

受制于管护的掣肘,口袋公园该何去何从?能否迎来新的转折?作为百姓使用率更高的公园,未来口袋公园如何实现“更可达、更均衡、更公平”?植物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该如何相融共生?

记者获悉,上海正进行着标准、布局、管理等多方面“储备”,希望能为口袋公园的未来指明航向。

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2021年,本市出台《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对口袋公园的定义、面积、植物配置、设施设备等给出了框架。但在这些年的建设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通过地方标准的出台来更新、明确、规范和固化。“比如,中心城区和郊区用地紧张程度不同,那么1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面积限定是否可以放松?这样市区几百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也能更好利用。又如,大小不同的口袋公园,在设施选择上是否可有必选和备选之分?有些仅具游憩功能的口袋公园,要不要设置健身设施、充电设施、厕所等?座椅旁的乔木是否应设置标准,达到夏天遮阴的功能?”李向茂透露,新标准现已完成初稿,明年将会编制完成。

管理部门还在建立“一园一档”,将口袋公园基本资料、地址、面积、植物种类、设施数量等的数据和照片收集录入,作为长效管理可回溯可参照的数据。

开展多项调研 智慧手段辅助管理

抛开“使用”谈设计,总是不切实际的。口袋公园的设计不应一味追求方案最优解,而应回归真实人群,体察生活习惯和诉求。为此,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开展了不少科研课题、市民调查,希望找到更符合社情民意的“贴心”路径。2021年,指导站与市住建委科技委共同开展了《基于“人民城市”理论的城市小微绿地更新策略研究》软课题,从供给侧角度对口袋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供需匹配及后续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在分析了202块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后,从布局原则、分级规划管理更新思路、优化提升策略、规范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更新建议。

市民问卷调查则针对景观、环境、设施、管理及市民感知度和满意度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样本483份。调研发现,中心城区口袋公园近70%的使用者是老人和儿童,在方位布局、使用群体等方面应更注重公平性。空间和环境层面的评价相对较低,成为制约口袋公园游憩功能的关键,而后期维护、管理和修缮等是提升居民评价的重要机会因素。

指导站科技信息科科长王本耀认为,针对管护,今后可探索智慧化手段来辅助管理:“口袋公园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不同,没有围墙、面积不大、人流量分布不均,越建越多后,全靠人力来管不太现实。今后,可以用环境监测设备来对环境、人群进行感知分析。一旦有人跌倒、垃圾落地、水电损坏,系统能自动报警。”

另一方案,是采用更多的无动力设施。国外公园游乐设施大多是无动力的,想看喷泉就自己踩单车,想玩水就自己压水泵。这是未来建造的发展方向,有场地条件的口袋公园也可借鉴。此外,面对市民不同的需求,今后应更多考虑功能的复合叠加。“令人略感意外的是,使用者对植物景观多样性和环境质量也很看重,未来应更注重透水排水、噪声屏障等设计。”王本耀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