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前杂乱无章的“丛林”
整治中
如今清清爽爽的平台
“我们这个平台有500多平方米,之前到处是用来养花、种菜的浴缸、花盆,以及臭烘烘的沤肥。不仅滋生蚊虫,一到台风天,泥水总会四处流淌,经常堵住平台下水管,刺鼻的气味更是让我们不敢开窗。现在清理得这么彻底,推开窗空气又好,大家心里都敞亮了!”居住在枫林街道宛南五村34-38号居民陈阿姨,望着平台上重新显露原貌的地砖,话里满是欣慰。
宛南五村34-38号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式居民楼,二楼的平台如今是街道健康管理中心的楼顶,也是50户居民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多年前,这个大面积平台成了个别居民眼中的“种植宝地”。起初,有居民把废弃的老式浴缸(最大的堪比一张半桌子)费力搬上平台,填土后种上丝瓜、秋葵等蔬菜;眼见有人开了头,个别居民开始效仿,有人特地骑自行车从附近公园一袋袋运泥土上来,有人四处收集泡沫箱沤蚕豆壳当肥料,甚至有人为扩大种植面积,在平台边缘随意堆放枯枝、杂物……日复一日,十余个老式浴缸、数十个大小花盆密密麻麻地占据了平台大半空间。
随着种植居民年纪渐长,无法及时打理,杂草肆意生长,平台大面积的地方远远望去俨然一片杂乱无章的“悬空丛林”。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超负荷堆物使得平台地面出现轻微倾斜,防水层也破损。居民曾多次和堆物种植的房主沟通,可房主长期不在本地,协调工作困难重重。
转机发生在不久前,一位居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街道“民情快办”平台一键提交了诉求。
这一诉求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枫林街道,“民情快办”机制已构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接到诉求后,宛南五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桂占罗第一时间响应。这位有过军旅经历,还从事过软件开发的“跨界”书记,在几次实地走访后,深刻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依托“民情快办”吹哨报到机制,桂占罗迅速召集“三驾马车”,发布前期公告,随后又带着工作人员逐户沟通。“老伯,您从50多岁开始就喜欢种植,这份对花草的感情我们完全理解,但平台是全体居民共有的,沤肥的臭味已经严重影响到整栋楼居民的生活,而且泥土堆积太多,实在太危险!”桂占罗推心置腹地说。同时,他还贴心地帮老人算经济账:“您自己处理这些东西难度大,找人清运还要花不少钱。这次我们统一免费清理,还能帮您把珍贵的花草妥善搬回家。”
真诚的沟通与切实的考量,终于打动了这些居民。不少居民主动将自家植物搬离:“你们一心为大家着想,我肯定配合,这就把花搬下来!”还有居民在楼组微信群里发声支持:“平台是大家的,清理干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8月2日、14日两天,宛南五村“三驾马车”,联合管理办、市容所、城管、警察、特保、居民志愿者等,对平台堆物开展集中清理。早上8时集合,桂占罗带着“三驾马车”扛起最重最累的活:“我们居委6名干部当天只留1人值班,其余5人全员上阵。高建物业小区经理顾超萍是位女同志,带着物业工作人员,和特保人员一起,拆解浴缸、搬运枯枝。”
8月的上海,骄阳似火,气温持续飙升,最高接近40℃。堆积多年的泥土沉重异常,浴缸和巨大的花盆都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搬动。“为了能够尽快清理完毕,下午气温最高的时候他们还在工作。我傍晚接孙子放学回来,还看到顾经理他们疲惫地坐在楼下台阶上,连抬手擦汗的力气都没有了,桂书记小腿都被枝叶和瓷器刮破了。”居民李阿姨回忆道。
李阿姨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主动来到现场帮忙,不少居民也深受触动,主动送来矿泉水、湿毛巾,甚至有退休老人自发拿起扫帚,加入清扫队伍。5吨级清运车来回穿梭,满满当当运走了4车堆物和花土。当最后一袋清扫好的泥土被搬下平台时,500余平方米的平台,终于恢复了本来的模样。
“大家都说,我们小区现在有了自己的‘人民广场’!”陈阿姨和邻居们笑着说。如今,平台上孩子们快乐地骑着脚踏车,晾晒区里,居民的衣物被褥,也在沐浴阳光,这块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楼内居民于近日向居委和物业送上两面锦旗,表达对他们解决平台堆物难题、改善居住环境的诚挚感谢。
为巩固整治成果,宛南五村34-38号正酝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接下来,要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制定平台管理公约;将平台纳入每周小区“清洁家园”活动,居委干部、志愿者定期巡查,居民一旦发现问题,可随时通过‘民情快办’上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公共空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生活理念,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整洁环境。”桂占罗表示,“堆物整治,是基层治理的普遍难点,也是连接民心的重要触点。把居民的每一件烦心事都实实在在办好,依靠居民、服务居民,才能让基层工作真正暖到居民的心坎里。”记者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