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建立“一户一档”探索“带饭”日常 丁晔暋:引领企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胡粉英:努力解锁土壤中的营养密码 党群阵地送清凉  炎炎夏日不打烊
第03版:社区服务/专题 2025-07-17

胡粉英:努力解锁土壤中的营养密码

当极端气候席卷农田,当土壤板结吞噬肥力,传统氮磷钾“三板斧”在21世纪农业挑战前节节败退。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全球近三分之一耕地已出现中重度退化,而中国耕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高达70%以上。

“不是肥料无效了,而是作物需要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胡粉英凝视着试验田里两株对比鲜明的番茄苗说道。一株因钙硼失衡而果实皲裂,另一株则在精准营养配比下饱满红润。

这位从江苏高邮农村走出的女专家,手中没有锄头,却以“营养平衡”为犁,悄然深耕中国肥料业的转型深水区。

2008年,美国农业巨头Stoller集团创始人访华,仅一天会面便做出决定:任命胡粉英为中国首位员工。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埋下了改变行业认知的种子。

“当时国内农资店货架上清一色尿素、复合肥。”江苏丰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回忆,“微量元素?农民觉得那是城里人吃的保健品。”

转机出现在2011年。Stoller关闭美国工厂,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微量元素OEM项目交予中国团队。胡粉英带着“天方夜谭”般的配方奔走全国,百日走访超400家工厂。

“配方里某些成分,国内工厂连听都没听过。”她带着中药制药的专业背景,跨界叩开医药级厂房大门。当项目最终在江苏丰源和福齐天生物落地时,6000吨订单不仅创汇,更带来理念冲击。

丰源车间主任至今感慨:“我们不敢接的项目她做成了,这才发现微量元素肥料吨利润是复合肥的10倍。”数据印证了变革:2015年后,江浙沪农资市场微量元素产品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8%。

2019年,胡粉英创立益格农业科技。当行业深陷“概念添加”乱象——某品牌水溶肥标注含8种微量元素,实际检测仅3种有效——她选择用制药标准破局。

“作物如人体,营养失衡就生病。”实验室里,她展示着光谱检测仪数据。传统水溶肥因元素拮抗常堵塞滴灌管,而益格的配方通过动态调整钙镁比、锌铜比,实现100%全水溶。

秘诀藏于供应链源头。“鱼蛋白原料我们只选秘鲁鳀鱼提取物,纯度比常规产品高40%。”这种偏执带来回报:某中东客户滴灌系统故障率从月均3次降为零,订单三年增长470%。

泰坦创新奖评审报告揭示更深层价值:“其智能生产系统通过近红外检测技术,使腐殖酸含量波动率控制在±0.5%,这是传统工艺难以企及的精度。”

2025年斩获泰坦奖的“新型肥料智能生产系统”,指引着行业转型方向。该系统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在55℃下将水分压至12%以下,比传统工艺节能30%的同时,保住微生物活性。

“这不是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做更智慧的事。”胡粉英在江苏某合作工厂演示控制台。操作员轻点屏幕,旋风分离装置实时调整转速,让有机固废回收率飙升至95%——这些曾污染河道的废弃物,正变成每吨800元的腐殖酸原料。

更深远的影响在田间显现。云南咖啡种植户李长海算过账:使用智能配比的水溶肥后,咖啡豆霉变率下降18%,每吨多赚3000元。“以前以为化肥撒越多越好,现在才懂什么叫精准喂养。”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威廉·鲍威尔在《微量革命》中断言:“未来十年,全球农业增量70%将来自营养效率提升,而非耕地扩张。”当胡粉英筹备零污染智能工厂时,她办公室悬挂的中国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图格外醒目。那些曾被标注“匮乏”的区域,正被逐一贴上绿色标记。

“农作物不会说话,但土壤知道答案。”她手抚山东寿光试验基地寄来的番茄样本解释道。这颗在精准营养下生长的果实,保鲜期比常规产品长15天——恰如中国农业转型的耐力,在微量元素构建的平衡中持续生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