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曾经沉寂的盐碱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背后离不开农田水利技术的创新与一群默默耕耘的专家,慕莉莉作为土默特右旗广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正是其中一位。
作为中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粮食生产基地,内蒙古的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水利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推进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等5个方面24个项目类型的目标任务,总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2025年计划落实水利投资18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从盐碱荒滩到塞外“粮仓”
在农田水利的创新之路上,慕莉莉是一位斗志昂扬的探索者。面对内蒙古广袤的盐碱地,慕莉莉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她打造的智慧农田水利排水工程,实现渠道水位、水量、闸位等水情信息的24小时动态监测,极大地提高了灌溉用水的科学管理调度和高效运转;同时,通过改“大水漫灌”为“水肥一体化滴灌”,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与营养精准输送,节水的同时有效减少因灌溉引入土壤的盐分。她将“大水漫灌”改为“量水而行”,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科技创新相结合,使原本贫瘠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据统计,盐碱化耕地改良后耕地质量提升,全盐含量降低0.2~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0.2~0.5个单位,作物单产及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内蒙古盐碱地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专家评论道,“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部分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5。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慕莉莉着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打造农业示范基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她在农田水利领域的创新成果,为内蒙古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粮食调入到塞外“粮仓”,2024年,内蒙古的粮食产量能够做到820亿斤,在农业拼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作物产量
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3,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慕莉莉深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赖农田水利的创新。为此,她成功开发出了基于水盐平衡的农田水利系统。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盐分、地下水位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精准监测,精准控制土壤水分流动,将水量调控与盐分调控有机结合,防止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这改善了土壤质量,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和作物的产量,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该系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荣获了TITAN创新奖(TITAN Innovation Aw ards)。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创新设计、技术、服务等领域取得出色成就的个人和组织,由国际奖项管理协会(IAA)主办,聚焦突破性创意和前沿技术,强调对行业的影响力。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深专家评价道:“这一系统的推广,带动了新疆、青海等重度盐碱地的治理,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很大。”慕莉莉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广,在全国的盐碱地上生根发芽,曾被视为农业禁区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她以科技为犁,在盐碱荒原上深耕希望。 (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