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徐汇区枫林街道宛南六村的邻里节舞台上,一首《遇见·宛六》的旋律总能让人心头一暖。“我遇见这,宛六焕新的容颜;我爱的家,续写老房新诗篇……”当宛六“闪亮妈妈”团队温柔而坚定地唱起这首自发填词的歌曲,台下的居民们轻轻和着节拍——这是她们对“家”告白,更是社区情感的共鸣。这支成立于2023年,由18名骨干、56名女性成员组成的团队,正以特有的细腻与热忱,在社区自治中书写着独有的篇章。
从“参与”到“创造”
文化舞台绽放星光
傍晚的宛六小区的小广场上,总能看见“闪亮妈妈”们活跃的身影——她们是合唱队中婉转的音符,健身操队里跃动的身影,民族舞队中翩跹的舞姿。作为小区文化活动中的“主角”,从策划本次邻里节,到创作《遇见·宛六》,她们自学编曲软件,翻遍老照片寻找创作灵感,最终让一首满载回忆的歌曲成为小区的“文化名片”。团队骨干潘毅莉说:“我们想让更多人听见宛六的声音。”
舞台之外,“闪亮妈妈”是社区的“情感纽带”。面对邻里纠纷,她们不怕麻烦,春风化雨解心结;寒暑假里,她们把绘本阅读、手工课堂变成联结家庭的桥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在书香中探寻科学育儿、智慧生活的新思路。将“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在宛六落地生根。
从“助力”到“引领”
治理一线柔肩担重任
在宛六小区43个楼栋的电梯全加装过程中,“闪亮妈妈”的身影贯穿始终。面对低层住户的顾虑、施工方的协调难题,傅燕君化身“穿针引线人”,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倾听诉求,用“老邻居拉家常”的方式拆解心结。整理政策文件时,团队成员周玉娥将心比心,把生硬的条款“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居民们吃下“定心丸”。最终,小区电梯加装工程实现100%覆盖。电梯间里那句“闪亮妈妈 暖心护航”的小标语,成为居民最朴素的致谢。
在“三旧”变“三新”工程中,她们的智慧化作具象的温暖:为防止施工扬尘影响居民,她们协调物业在楼栋周边设置双层防尘网;发现管线改造导致老人出行不便,连夜手绘“便民路线图”,当改造后的小区一幢幢居民楼换上了崭新的外立面,绿植环绕的口袋公园成为小区居民新的“打卡点”,“闪亮妈妈”们却没有任何炫耀——她们说,看见老人在新修的步道上缓慢散步,听见孩子们在凉亭里开心的笑声,就是对此前付出最好的回馈。
从“微光”到“闪亮”
多元服务温暖大家
在宛六小区,“闪亮妈妈”是一张流动的“服务清单”,她们以专业力量构建起社区的“百宝箱”、流动的“资源库”。在社区活动室,心理咨询师卓玥的“心灵驿站”里总是泡好热茶,让社区居民的职场压力、家庭矛盾有了情绪的出口和改善的良方;暑期的法语课堂上,陈晴带着孩子们一句句用法语说“你好”“谢谢”,黑板上画满埃菲尔铁塔和马卡龙,点亮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各种想象。
每年的妇女节,“闪亮妈妈”们都会把亲手制作的干花束送给社区的妈妈们,共庆节日;端午节,糯米香混着艾草味飘进独居老人的家门,“闪亮妈妈”们围坐一起,陪社区的老人们包粽子、话家常;“老伙伴志愿者”名单上,每位“闪亮妈妈”的名字都对应着一份牵挂——有人定期帮老人采购生活用品,有人陪着高龄奶奶去医院复诊,就连租住在隔壁小区的一位妈妈,也被这份邻里温暖所感染,主动加入“闪亮妈妈”团队,发挥自己的英语专长,手把手教“银发族”旅游英语,让老人们能够开心地看世界。
“团队里有全职妈妈、退休教师、职场白领,甚至还有租客,但只要穿上志愿者马甲,我们就有了共同的名字‘闪亮妈妈’。”宛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嵘捷说道。新成员的不断加入,让这支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就像她们创作的歌词里写的:“我数着光,暖了谁家的门牌。”
每天夜色降临时,宛六小区的路灯次第亮起。“闪亮妈妈”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社区里,有的在清扫楼道,有的在和居民商量下一场读书会的主题,她们是居民、是妻子、是母亲,更是社区的“守护者”。随着时间的更迭,“闪亮妈妈”团队人员或有流动,但《遇见·宛六》的旋律始终回响。在这个见证了数十载光阴流转的市中心老小区里,“闪亮妈妈”们用行动证明:当女性力量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她力量”会将美好愿景更好地变成现实。这是她们对家园的深情承诺,更让“社区”二字,成为每个居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枫林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