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声音 赵明铭:用“脑电波”读懂建筑,用设计回应情绪 石娟:建筑设计师绘出海外能源建设美丽画卷 新晋诺奖得主:迷恋中国,崇拜李白
第08版:名人生活/专题 2025-10-15

石娟:建筑设计师绘出海外能源建设美丽画卷

刘鹏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高级工程师石娟,是中国在海外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拓荒者”之一,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用图纸绘出了跨越亚非拉的油气田营地、处理厂和电站等能源建设的美丽画卷。

油田烙印:从沙漠童年到职业选择

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石娟,有三代人扎根油田的记忆:“小时候看父辈顶着烈日勘探、迎着寒风施工,油田不只是生活背景,更是一代代人的坚守。”这份亲近感,让她从长安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果断踏入工业建筑领域。

她毕业后先在工业设计院历练5年,积累了扎实的综合设计能力。2007年全球能源需求井喷,中石油加速海外布局,急需懂工业规范又通跨文化设计的人才。凭借过硬专业功底与对行业热爱,她过关斩将加入中石油,自此与海外油气田建设结缘。

沙漠拓荒:在海外项目中淬炼成长

初涉海外,挑战重重。伊拉克项目需兼顾IBC、NFPA国际标准与当地建筑法规;非洲项目常遇建材短缺、施工技术有限问题。“最初像学新语言,得把国内经验拆成符合国际规则的模块。”石娟说。

她的突破始于伊拉克哈法亚油田。2012年,她担任哈法亚油田二期地面工程建筑专业总负责人,面对17.16亿美元投资的巨型项目,既要设计30多个子项工程,又要协调中伊团队的文化差异。为应对中东高温,她创新“被动式降温+通风屋面”设计,优化建筑朝向、加装外遮阳,让场站室温降5~8℃,大幅减少空调能耗。项目后来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鲁班奖,成为中伊能源合作的优秀案例。

此后10年,她的足迹遍布中东、非洲、中亚。在尼日尔Agadem油田二期项目中,她任营地和机场子项经理。在撒哈拉沙漠推行动态化设计中,为缩短工期,她将营地建筑拆解为标准化模块,在国内预制后再运往海外组装,使现场安装周期缩短了60%。2023年项目投产后,尼日尔实现了原油出口零的突破,她设计的智慧营地更成为当地一道风景线——太阳能光伏板与建筑一体化,智能安防系统全天候运行,为中方员工筑起温暖家园。

跨界突破:从建筑设计师到能源生态构建者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石娟的视野从传统油气田延伸至新能源领域。2021年,她担任玉门油田200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筑专业负责人,这是中石油首个成规模新能源项目,也是甘肃省最大单体集中式光伏电站,为后续新能源项目提供了范本。

从油气田到光伏、风电,石娟始终践行“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在吉林55万千瓦风电项目中,她采用模块化混凝土预制件,使该预制件适应了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气候;在伊拉克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项目中,她将环保理念融入建筑细节,每年减少了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该项目入选2024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20年职业生涯,她收获了2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局级奖励,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业协会及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对她而言,最珍贵的是看到自己设计的建筑在异国发挥价值——哈法亚油田的电站保障着2000万吨级油田的运转,尼日尔的机场架起中尼合作的空中桥梁。

初心不改:让中国设计闪耀世界舞台

如今的石娟仍满怀设计热情:“海外项目就像跨文化对话,既要坚守专业底线,也要灵活适配。”这一理念让她在做技术输出者的同时,更成为文化使者,如在伊拉克项目营地中融入阿拉伯纹饰,在非洲项目中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通风智慧,让“中国建造”兼具技术硬核与人文温度。

谈及未来,石娟眼中闪烁着光芒:“新能源革命重塑建筑设计的边界,我们既要会画厂房图纸,也要懂光伏矩阵布局,既要精通BIM技术,也要关注碳足迹。”这位从油田走出的新疆姑娘,正以更开放的视野,在能源与建筑的交叉领域继续探索,用设计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刘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