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筑不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叠,而是能够回应人的情绪状态时,它便从“物的空间”进化为“感的容器”。这是赵明铭(Mingming Zhao)正在描绘的未来建筑图景——一个由神经数据驱动的情绪智能空间世界。
赵明铭是活跃在建筑与人机交互前沿的青年学者,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员,同时担任康奈尔大学人类生态学院设计与增强智能实验室(DAIL)研究助理。她以跨界视野打通建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人因设计的研究,在世界建筑与设计界享有盛誉。
从设计师到“脑波建模者”
“建筑体验是身体先于意识的感知经验。”赵明铭说道。从诺丁汉大学本科主修神经语言学,到康奈尔大学攻读人居环境学硕士,再到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博士,她的研究始终围绕“人-空间”的深度交互展开。
她曾任职于甘斯勒建筑设计事务所(Gensler)、赫希贝德纳联合设计事务所(HBA)、伍兹贝格设计事务所(WoodsBagot),参与谷歌(Google)东京总部、Stripe旧金山总部等国际项目,并作为核心设计师受邀出席谷歌(Google)东京总部开幕仪式。然而,她并未止步于传统设计,而是开始思考:“空间能否像镜子一样映射并主动回应人的情绪?”她由此跨入神经建筑学研究,并携手康奈尔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展开合作,迅速崭露头角。
用数据“量化”情绪体验
赵明铭研发并申请的专利“AffectScope——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建筑设计偏好评估系统”,能够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实时记录神经生理数据,分析使用者对空间要素的情绪反应。目前,该系统已在办公与医疗候诊区等压力敏感环境中完成实证测试,并与多家企业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推动其从实验走向应用。
她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环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自然—材料可持续性》(npj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等国际核心期刊,并在环境设计研究协会会议(EDRA)、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研究协会会议(ACADIA)等国际会议上展示。她同时受邀加入神经建筑学基金会(ANFA)、与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展开合作。作为少数能跨足建筑、神经科学与人机交互设计的学者,她多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评审委员,展现了其学术领导力与专业度。
她要做的,是“读懂情绪的建筑”
“当你走进一间房,你的大脑已经在0.5秒内作出反应了。”赵明铭表示,未来建筑不仅是功能载体,更是情绪调节器。目前,她正积极推动神经感知辅助设计的“评价语言系统”向智慧医疗、认知康养、教育与未来办公等高敏感度空间拓展,并计划成立专注于情绪数据驱动设计的技术工作室,探索“AI+建筑+情绪健康”领域的产业化路径。她强调:“空间设计不只是美学与功能的结合,更应该体现同理心与情绪照护力。”在她看来,未来的建筑,不仅能“容人”,更应“懂人”。 (郑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