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声音 赵明铭:用“脑电波”读懂建筑,用设计回应情绪 石娟:建筑设计师绘出海外能源建设美丽画卷 新晋诺奖得主:迷恋中国,崇拜李白
第08版:名人生活/专题 2025-10-15

新晋诺奖得主:迷恋中国,崇拜李白

拉斯洛游长城

北京时间10月9日,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凭借其“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获奖。评委会特别强调,这位热爱中国文化、中文名为“好丘”(意为“美丽的山丘”)的当代文学大师,其作品被誉为“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是匈牙利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获得了科舒特奖、马洛伊奖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匈牙利文学奖项。1985年,拉斯洛发表了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首作《撒旦探戈》,作品以一座破败乡村为舞台,展开了缓慢、压抑的“反乌托邦”叙事,故事中被村民奉为“救世主”的人其实是魔鬼撒旦。这部作品被誉为匈牙利现代文学的里程碑,经著名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同名电影,在世界影坛享有崇高地位。

2013年,拉斯洛最重要的代表作《撒旦探戈》引进中国,2019年“全美图书奖”翻译文学奖获奖作《温克海姆男爵返乡》引进,2021年新作《赫尔施特07769》引进,译者均为著名匈牙利语翻译家余泽民。今年年初,拉斯洛的短篇小说集《世界在前进》刚刚出版。

拉斯洛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作家,是一位“中国迷”,他的中文名“好丘”意在致敬孔丘。余泽民在《撒旦探戈》中文版序言中介绍,拉斯洛1991年以记者身份前往中国之后,便深深迷恋上中国,称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回国后一进家门就向家人宣布:从今天开始咱们改用筷子!“他的家人听了以后觉得莫名其妙,以为他在发神经,殊不知,拉斯洛真的染上了‘病’,一场持续了多年的‘中国病’。”

余泽民回忆:“从那之后,不管他走到哪儿,都不忘搜集与中国有关的各种书籍,关心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和新闻。在外吃中餐,在家听京剧,不管跟谁闲聊,开口闭口都离不开中国。他尤其迷恋古代中国,崇拜诗仙李白,他自称他的文字也染上了一股‘中国味道’。”他还请余泽民抄了一首李白的诗给他,余泽民便用毛笔写了一幅《赠汪伦》,为中匈文学交流史留下一段佳话。

余泽民与拉斯洛相识25年,1998年陪拉斯洛重访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10座城市。从2005年开始,余泽民在《小说界》杂志开设“外国新小说家”专栏,第一期介绍的就是拉斯洛,发表了其小说《茹兹的陷阱》。两年后,余泽民又发了拉斯洛的一篇《狂奔如斯》。“拉斯洛迷恋中国文化,除了游记《乌兰巴托的囚徒》外,还写过两部关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书:《北山、南湖、西路、东河》和《天空下的废墟与忧愁》,后一本书中有一篇《奶奶》,写的就是我的母亲。每次他到北京,都会住在我母亲家。”余泽民说,“他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出中文版,那将是他与他推崇的中国文化的对话”。

拉斯洛的作品拥有很高的艺术性。“一个个卡撒兹纳霍凯式的复杂长句接力,缠绞、确如火山爆发时殷红的熔岩顺着地势缓慢地流淌,流过哪里,哪里就是死亡。”余泽民如此评价。在他看来,《撒旦探戈》是作家对整个人类提出的警示,唤醒个体对世界的严肃思考,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界。有人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很多作家的味道:仿佛在读卡夫卡,但不比卡夫卡绝望;仿佛在读乔伊斯,却没有乔伊斯晦涩;仿佛在读马尔克斯,又比马尔克斯温和亲近。”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每年的提名名单保密期长达50年之久。例外情况发生在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因评委舞弊丑闻而停颁一次,最终调查显示有评委与博彩公司存在利益关系,6次提前泄露了获奖信息。

一位诺奖评委曾在官网访谈中如此讲述评选标准:“世界上到处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你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成为获奖者。很难解释那是什么。我想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东西。浪漫主义者称其为神圣的火花。对我来说,这是我在写作中听到的一种声音,我在这位特定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摘编自新华日报、红星新闻、新闻坊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