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拦路港与淀山湖交汇口
报国寺的飞檐
在上海青浦西南,淀山湖的碧波与泖河的流水之间,藏着一条名叫拦路港的河。它全长不过8.7公里,河底宽74米,河底标高在-3米到-3.6米之间,边坡比例1:2.50至1:4.50,不算壮阔,却像一根银线,串起了金泽、朱家角、练塘三镇的烟火,更守护着沿岸1300公顷农田的灌溉与防洪安全。从过去让人“望河叹息”的“拦路虎”,到如今架起四座大桥、通联长三角的交通动脉,这条河的故事,藏着青浦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密码。
◆薛锋
第一次听说“拦路港”这个名字时,总好奇它为何要“拦路”。翻查民国七年(1918年)的青浦县志才知道,它最早叫“烂路港”——这名字里满是旧时的无奈。早年间,拦路港是太湖流域淀泖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500吨级的运粮船能满载着华亭、奉贤等五县的粮食,从这里缓缓驶入淀山湖,再转运至各地。可对于沿岸村民来说,这条繁忙的航道却是生活的阻碍。那时河上没有桥,村民要到对岸种地,只能靠小木船摆渡。港面宽、水流急,遇上刮风天,浪头能掀翻小渔船。上世纪90年代初,西岑的人大代表在提案里写过一组让人心疼的数据:“每年大忙季节,河祝村总有4~5条农船翻在拦路港里,有的粮食沉了,有的村民还受了伤,祖祖辈辈都望着这条河叹气。”
其实,“烂路港”到“拦路港”的名字变迁,背后是河道功能与区域需求的慢慢磨合。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盛产丝绸、茶叶,这些商品要运往上海市区甚至更远的地方,拦路港是必经之路。据清代《松江府志》记载,那时拦路港沿岸的金泽镇,光是货运码头就有十多个,每天清晨,码头边挤满了装卸货物的工人,漕运船只首尾相接,热闹非凡。可水运的繁荣,却没解决陆路“拦路”的问题。直到1918年后,随着青浦地区逐渐有了简易公路,“拦路港”的名字才慢慢固定下来,仿佛在提醒人们,这条河依然是陆路交通的一道坎。
拦路港畔的关王庙,也见证着河道的历史变迁。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关王庙便在拦路港畔建成,用以庇佑往来船民的平安。现存的关王庙遗址建于明朝,明崇祯十三年,由当地人张震川、陆季宜捐资重修,最初供奉关羽,又称武圣大庙。明清时期,每次漕运船队出发前,船工们都会到庙里上香祈福。如今,关王庙前的石阶上,似乎还能看到当年船工们留下的痕迹。
除了关王庙,拦路港沿岸的安庄村也藏着不少与河道相关的往事。安庄村“南控泖河,北扼淀山湖”,是拦路港上的重要点位。明代时,这里设立了淀山巡检司,负责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打击走私船只。相传,那时商船只要看到巡检司的旗帜,就会安心停靠,“安庄”之名也由此越传越广。到了清光绪年间,安庄依托拦路港的水运优势,逐渐形成集市。据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安庄镇上有槽坊、酒药厂、肉店、茶馆、饭店等几十家店铺,每天从早到晚都挤满了人,有来赶集的村民,也有歇脚的船工,烟火气十足。
1965年,第一座跨港大桥建起来,虽然桥面不宽,只有9米,但对村民来说,却是天大的喜事——终于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摆渡了。1991年,大桥迎来改建,改名叫“淀峰大桥”,桥面拓宽到25米,能同时过两辆车。这次改建还考虑到了水利和文物保护:一方面对拦路港口门狭窄段进行拓宽,改善淀泖地区的排水条件,避免汛期积水;另一方面,因为河道东岸有关王庙文物保护单位和大片村民住房,施工队特意选择向河西岸单边推进,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没破坏古迹和家园。
2000年后的这些年,是拦路港变化最大的日子,三座重量级交通设施先后“飞”过河道,把“拦路虎”彻底变成了“通途舟”。先是G50高速公路,它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叫“沪青平高速”,东起上海外环线A20和延安西路交汇处,西到青浦金泽镇,像一条长丝带连起了上海市区和西部。这条高速分阶段通车,到2008年1月12日,出城段和江苏沪苏浙高速同步通车,上海到苏州吴江一下子近了不少。我记得2009年第一次走这条路去淀山湖,从市区虹桥出发,不到1小时就到了湖边,比以前走普通公路快了40多分钟,路边的农家乐也渐渐多了起来,老板们说:“高速通了,来玩的人比以前多了三成,生意都好做了。”
再后来,地铁17号线也“伸”到了这里。它从既有东方绿舟站往西延伸到西岑站,全长6.6公里,要连续跨过G50高速和拦路港,施工难度不小。到了2023年12月10日,跨拦路港的斜拉桥和跨G50的连续梁都完成了混凝土浇筑,顺利合龙,站在远处看,两座桥像两只手臂,把河道稳稳“抱”住。2024年1月19日,主体结构全线贯通;8月的时候,接触轨受电、热滑试验都做完了,列车在2024年底通车。现在住在西岑的朋友说:“去市区静安寺上班,坐地铁1小时就能到!”而且这条线还串起了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方便上万名科研人员通勤来往于基地与市区之间。
现在,拦路港上还在建一座“大家伙”——示范区城际铁路的跨港大桥。这条铁路是沪苏嘉城际的上海段,叫“上海示范区线”,全长52.4公里,要经过闵行、青浦两个区,设10座车站,以后能直达江苏昆山、浙江嘉善。其中跨拦路港的大桥特别讲究:全长383.5米,桥面宽11.5米,主跨用了200米的连续混合梁,既够500吨级船通行,又能扛住铁路运行的重量。据施工负责人说:“这个边跨用了180吨钢筋,浇筑了800立方米混凝土,合龙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比一根头发丝还细。”根据规划,这条铁路2028年6月30日通车,到时候从青浦金泽到嘉兴南,只要25分钟,当地老人笑着说:“以后早上去嘉兴吃个粽子,中午就能回来,比去市区还方便!”
时光回溯到抗战时期,拦路港还是青浦人民英勇抗争的见证者。1937年12月,共产党员罗星元、倪镇德在青西万圩寺组织了青浦第一支抗日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成立不久,这支队伍就在安庄拦路港对日军运输船队发起袭击,击毙日军一名,击伤多人,还缴获了两艘满载粮食弹药的运输船。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也让拦路港成为青浦抗战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地标,见证了先辈们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无畏精神。
如今再站在拦路港大桥上,看着河里500吨级的货船缓缓驶过,桥上G50的汽车川流不息,远处17号线的列车呼啸而过,还有示范区城际铁路的桥墩在阳光下矗立,总觉得很奇妙。从前这条河“拦”住了路,现在却成了连起长三角的“纽带”——G50每天通行车辆超2万辆,17号线未来日均客流量预计达8万人次,示范区城际铁路通车后每年能运送旅客1200万人次。住在淀山湖以南的人,上班能去上海市区,逛街能去苏州,周末还能去嘉兴玩,“1小时生活圈”不再是口号。
以后再跟朋友聊起青浦,我会先讲这条河:它藏着老青浦的记忆,也装着长三角的未来,等着更多人来这里,看河、看桥,也看这片土地上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作者单位:青浦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