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作为“第十二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哲学、工程活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工程师精神教育”分论坛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分论坛紧扣大会“工程创新、工程教育与社会发展”主题,聚焦哲学基础、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深入探讨培育新时代优秀工程师的核心使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运楼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在工程创新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工程师精神教育对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本次分论坛议题丰富、视角多元,充分体现了工程哲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多元视角探讨工程哲学理论与实践
同济大学刘勇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探讨了工程规范的技术逻辑与社会价值,深刻阐述了工程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上海理工大学金瑶梅教授以上海理工大学校本课程《科学工程与伦理》为例,系统分享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强调思政课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永章教授从哲学基础层面分析了马克思实践观对工程师精神培养的方法论指导意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吴文治教授通过设计周的演进历程,生动阐释了“工程+管理+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巨大潜力,指出设计周已成为观察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工程教育的创新路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邢远阁深入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探讨了新工科人才培养中价值引领与技术伦理的挑战与对策。东北大学杨司阳从历史视角剖析了中国古代工匠责任伦理智慧及其当代工程启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彭鸽老师剖析了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范式的重构路径,针对算法公平性、AI应用边界等问题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杨娟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提出,新时代工程教育应确立“全面发展、社会责任、个性发展”三大价值取向,通过四大实践路径实现从“制器”到“育人”的根本转变。
工程哲学的前沿探索
天津师范大学王耀东教授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工程本质,河海大学李映红教授从系统哲学角度解读了“四水四定”原则的工程思维,长安大学陈怀平教授阐述了社会工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中介作用,上海大学董旖旎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伦理教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路径。在自由讨论环节,西安交通大学梁军教授即兴发言,深刻阐述了工程理论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关联,强调工程哲学思维的关键在于将理论认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研究领域学者提供了高水平、跨学科的对话平台,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思想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