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上海南站红十字医疗救护站启用 儿童流感疫苗晚间接种服务受欢迎 打一针“胶水”即可治疗骨折 梭子蟹有粉色颗粒?并非寄生虫 广告 母子同患“怪病”,元凶竟是消毒液 1975年,他们在摩洛哥播撒友谊与医术的种子
第02版:人与健康 2025-09-17

1975年,他们在摩洛哥播撒友谊与医术的种子

今年是中国派遣援摩医疗队50周年。50年来,上海共有197批、2025人次医务人员不畏艰苦、白衣执甲奔赴摩洛哥,让援助的薪火代代相传,他们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上海力量。近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上海医生在摩洛哥(1975-2025)》一书出版。本文摘编自该书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退休医生张柏根的文章,作为第一批援摩中国医疗队队长,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更是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34岁接过援摩重任

1963年,我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血管外科的医生。1975年,34岁的我接到了国家和组织给予的一项重要任务:担任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同时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前往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我深感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医者使命。

首批出征的这支队伍一共12人,来自仁济医院、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等各大医院,既有学西医的,也有会针灸的,还有能说一口流利法语的。在当时出征的援摩医疗队中,这支队伍还创下了平均年龄最小、队长年龄最小的纪录。9月,我们一行人启程远赴摩洛哥,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在忙碌与挑战中站稳脚跟

我们首先抵达了首都拉巴特,与大使馆人员交流后,得知我们是国家派出的第一个下沉到摩洛哥基层的群众团体。离开大使馆后,医疗队马不停蹄赶往此次援摩的驻地——赛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在这里掀开了上海援摩医疗历史画卷的首页,我们也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前去播撒种子的人。

在我们到来之前,哈桑二世医院有一名外科医生和一名内科医生驻扎。内科医生年资较高,是从私人诊所临时调过来的,性格比较随和。外科医生的性格相对比较直接,在中国医疗队来到医院的一周后,外科医生便撤走了。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医疗队就投入到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的忙碌状态中。在相对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无论是小毛病,还是大手术,甚至是护理工作,来自上海的医生都是冲在第一线。那段时间,大家都非常疲累,没有休息的空档,全靠意志力支撑,不知不觉挺过了3个月。后来才意识到,这3个月其实是对上海医生的“考察期”。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以精湛医技和敬业精神安全渡过了“考察期”,并且取得了当地政府和医院的信任及赞扬,医疗队因此获得了高规格的接待——相继受邀到当地市长及省长家中做客,这是一种被当地人视为表达充分尊重和认可的礼仪形式。

上海医生的好口碑渐渐传播开来,随着就诊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这支由外科、内科、妇产科、麻醉科、检验科、手术护士组建的医疗队需要面对日渐增加的各大病种,来院急诊的车祸患者比较多,很多时候我必须身兼数职,既是普外科医生,又要治疗骨科患者,还协助妇科医生手术。

单调生活里的温暖点缀

与繁忙的诊疗工作相比,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显得单调和枯燥得多。一方面,业余时间几乎会被突如其来的急诊占用,另一方面,哈桑二世医院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设施有限,比如闷热的夏天没有电风扇,只能依靠冰块和手摇扇防暑降温。

在日复一日繁忙且单一的日子里,唯一一件能让所有队员感到兴奋的事情就是给家人写信。50年前,当地设施落后,我们的住所没有通讯工具,因此队员们每星期可以通过大使馆向远在国内的家人寄送信件。每一次,队员们的信纸上总是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寄托了大家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