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一位大学教师的“长期主义”育儿经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07-02
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好的学校

一位大学教师的“长期主义”育儿经

杨鹏侠

彭彩霞在大学校园

彭彩霞(右二)与她的学生在一起

新书分享会现场

彭彩霞与孩子睡前共读

6月28日,乐开书店(今潮8弄店)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苏州大学教师彭彩霞(笔名夕子)携教育纪实力作《与生共渡——一个教师的十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为切口,将15年间与3000余名大学生的对话、与14岁儿子的成长博弈,浓缩成一场叩击人心的分享会。

在夕子看来,教师是孩子人生的“阶段性乘客”,而父母才是注定“共度余生”的引路人。她以双重身份观察和拆解教育迷思:当夫妻在餐桌前各自刷手机时,孩子感知的是情感联结的断裂;当家长用“废物”定义孩子时,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正悄然崩塌;当分数成为衡量生命的唯一标尺时,那个“想在窗边发呆一下午”的女孩,正在学业重压下失去感受世界的能力。这些藏在日常细节里的教育误区,被她用案例与理论编织成网,让在场听众猛然惊觉:所谓的“长期主义”,就是尽己所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也即那些能让他受益一生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与能力,不论他以后能考取何种学校、从事一份怎样的工作、与谁相处。(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杨鹏侠

“我们不要做‘有毒’的父母”

分享会现场,夕子为现场观众读了《与生共渡》中一封来自苏北农村学生的来信:“‘家’这个字对我来说等同于‘吵架’……我记得自己最开始的时候,会害怕、会哭,到后来我已经可以冷眼旁观了,或者在他们吵得惊天动地的时候,悄悄出去,在家旁边的小路走上一遍又一遍,直到战火停歇……我不敢尝试恋爱,对婚姻持保留态度,也许会独身一辈子,我不想带来一个和我一样不幸福的小孩。”

对于这样的学生,夕子表示:“我总试图鼓励这样的学生,虽然无法选择最初的出身,但可以选择对它采取何种态度,这是我们拥有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走出来,选择改变,选择行动。你随后的人生、恋爱,那都是你的,不是你父母的,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她还以自己为例来开导这样的学生,“我也是在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中长大的。我从对原生家庭的反思中,获得了很多类似于‘教训’的东西,辨识出了哪些是我日后要竭力避免的。这些年来,我感到自己早已经走出来了,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发展成了我曾经憧憬的样子”。

从原生家庭出发,夕子在现场谈到,“你现在就是你孩子原生家庭中的一员”,由此强调了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她神情专注,语气诚恳地说道:“请做一对恩爱的父母。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分开,及时止损。”

夫妻间的相互尊重与鼓励、共同分担育儿责任、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都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关键。若夫妻能共同分担育儿的重担,多付出的一方就不会积累怨念,就不会将怨气投射到孩子身上。“当我辅导孩子作业,濒临崩溃的时刻,孩子爸爸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去厨房喝口水,我来。’我会感到幸好还有个轮替的,不然可能要对孩子动手了。”夫妻若能成为彼此精神的依靠,那么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能保持情绪的稳定。

夫妻之间要学会表达爱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让对方感受到爱与关怀。夕子曾多次在中小学的家长会讲座中建议:请晚上尽量赶回来,一家人一起在灯下温馨地吃晚饭,放下手机,一边吃一边交谈,和你的伴侣保持眼神的交换。她分享了一次在餐厅的经历:隔壁桌也是带孩子的一对夫妇,他们各玩各的手机,除了和孩子偶尔说上几句,两人没有任何对视与交流。“我跟先生说,好怕以后我们会变成那样。我希望,吃饭时我们的脸上仍能看得到欣赏和爱意。”她认为,对于孩子而言,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好的学校。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他们能够感知到父母之间的爱情。当父母彼此相爱时,意味着他们会相互尊重与鼓励,乐于与对方分享生活点滴,始终对彼此保持关注与关怀,并且能够相互包容。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耳濡目染,逐渐习得爱的能力。

“请培养一个整体的人”

夕子展示了书中收录的一封女生来信,信中体现的自我认同感缺失极具代表性:“曾经,我身上最令人自豪的是我的成绩,除了成绩好像一无是处;如今进入名校,成绩不再是优势,我完全不喜欢自己。”

这种“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正在挤压生命的多元可能。夕子对比自身乡村成长经历:“童年时的我知道稻谷如何生长,了解鸡鸭习性,村庄里的婚丧嫁娶给了我最初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而现代孩子普遍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来自历史专业的一个女生写道:“我的中学时代,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毫无负罪感地在窗边发呆一个下午。”折射出学业压力对生命空间的严重挤压。

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做父母的,要培养的是一个整体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应是整体的。夕子分享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每天晚上,她都会与孩子进行一场雷打不动的15分钟睡前聊天。在这个柔软的时刻,他们会谈论新闻、趣闻、见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孩子会在这个时候敞开心扉,与她交流学校里的点点滴滴,而她也能借此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领他的成长。

不仅如此,夕子还强调要带孩子去广阔的世界里体验。她建议家长不仅要多带孩子去参加户外运动,亲近大自然,还要多带他们参与各种劳作、去菜市场买菜、看话剧、听音乐会、逛街巷、去博物馆和科技馆、去美术馆看展、去做公益……与真实的人群发生链接,积累他们对真实生活和周遭的体验。同时,也应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兴趣中找到快乐和自信,让兴趣成为他们繁重学业生活中的“气孔”,让他们拥有喘息的片刻工夫。

“做总能给予孩子自信的父母”

“有些孩子回家只想躺倒,不是身体累,是心累。”夕子展示了一组典型场景:英语默写未通过、作文被点名批评、月考失利、体育测试不达标——这些持续的挫败感正在消耗青少年的心理能量。她回忆在一所中学听课时遇到的一个男生:“他成绩相貌均属中等,却因肥胖、长痘、缺乏特长而自称‘废物’。”这类自我否定的背后,是青春期特有的自卑感与“高光时刻不足”的叠加效应。

“母亲对我的相貌和身材的一些负面评价,一直笼罩着我的整个青春期。我因为觉得自己不美,课间都不愿出教室。”夕子黯然谈及自身经历。“现在看照片才发现,当时的胶原蛋白多么珍贵,却因缺乏鼓励而封闭自我。”她特别指出,上一代父母受限于时代条件,多在物质层面尽力却忽视精神指引,这种“教育遗憾”需要在下一代养育中得到修正。

“养育孩子就像照镜子,能看见自己成长中的匮乏。”夕子的自我反思引发在场家长共鸣。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个“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按埃里克森的观点,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家庭是塑造孩子早期自我概念的重要场所。请每天都夸赞你的孩子,每天都让他的自信多一点。”

她分享了自己夸赞孩子的做法。孩子读幼儿园时,她会在孩子入睡前,一边轻轻抚摸孩子的脸,一边告诉孩子:“你就是妈妈想要的孩子,理想中的孩子。”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接纳,从而建立起自信。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夕子每日都会夸赞孩子表现出色的方面,同时也让孩子的父亲扮演“夸父”的角色。她始终认为,应尽己所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这些综合素养涉及健康的体魄、必备的生活技能、乐观宽容的人生态度、诚实正直的品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充分的自我认同感、对时间与生命的珍视等等。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蕴含教育的契机,在生活实践中相机而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这是父母相比于教师的优势,也是家庭教育的本质与特性。

当她最后说道:“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愿我们都能怀着感恩、珍惜的心陪着我们的孩子长大。”在场的听众无不动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