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碳水”摄入不足,易造成头疼暴躁 PET-CT:肿瘤的“照妖镜” 患特应性皮炎  不必盲目忌口 眼袋突然增大  警惕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拔牙为何“拔”出了“心内膜炎” 你听说过离焦眼镜吗? “小胖墩”减肥,记住这几点 胃黏膜“肠化”,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
第03版:人与健康 2024-07-03

胃黏膜“肠化”,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

王俊珊

在拿到胃镜检查报告时,很多人会变得忧心忡忡,尤其是看到报告上写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报告上还有“萎缩”“肠化”等字样时。不少患者认为这些都是癌前病变的征兆,那么,以上这些诊断就意味着患者离胃癌只有“一步之遥”了呢?

“萎缩性胃炎”癌变率高

所谓“萎缩”,是指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出现了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等表现,“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的血管明显显露,或者呈粗糙和细颗粒状的外观。

“肠化”是指胃黏膜部位的正常上皮细胞逐渐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削弱了其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的功能。

简而言之,“萎缩”和“肠化”确实是胃黏膜非正常的表现。那么,它们会转变成癌症吗?研究证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5倍,且胃癌风险随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不过,你也不用过于担心,“萎缩”“肠化”在5年内演变成胃癌的概率仅在0.1%左右。

虽然其被称为“癌前病变”,但只要积极地进行随访、合理地治疗,就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不良症状易被忽视

一般而言,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大多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疼痛不适,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

还有一类“萎缩性胃炎”是由基因缺陷引起的。由于患者体内存在一种名为“内因子”的抗体,就会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良,引起胃黏膜萎缩。这类患者往往会明显消瘦,进而发展成恶性贫血。其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在生活中显得过于普遍,很容易被忽视。有的患者仅仅只是拿胃药对付一下,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科学,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萎缩”“肠化”如何治疗

首先应“对因治疗”。之前提到的“内因子”抗体只是“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比较常见的病因还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的胆汁、胰液反流刺激胃黏膜,长期食入粗糙或刺激性食物以及酗酒。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并且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其次是“对症治疗”。针对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相应地给予促胃动力、补充消化酶、抗反流等药物治疗。

通过“对因”和“对症”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症状,同时能阻断幽门螺杆菌、胆汁等因素对胃黏膜的刺激,减缓“萎缩”“肠化”的发生与发展。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王俊珊(主治医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