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大家古美》:在地刊物成为居民的“心灵花园”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04-10
办刊5年,累计发行超12.6万册,受众约30万人次

《大家古美》:在地刊物成为居民的“心灵花园”

陈玥

《大家古美》

《大家古美》编辑部召开评刊会

创办于2018年,累计发行超12.6万册,受众约30万人次……在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有一本居民自编自写的社区刊物《大家古美》。翻开书页,在“大家社区”“融乐家园”“文化之窗”“岁月钩沉”等栏目中,既有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也不乏名家作品和散文诗歌。70余位为它写稿的作者中,大多生活在古美,虽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大家始终热情笔耕,用文字讲述社区故事和生活点滴。

办刊5年,《大家古美》佳作纷呈,不仅内容包罗社区万象,也逐渐辐射周边街镇社区,收获愈来愈多读者的褒奖和青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陈玥

老有所为走上办刊路

一本社区刊物,如何实现广为流传?日前,记者走进设在古美路街道社区学校的《大家古美》编辑部,提起办刊历程,已在古美社区居住了26年的执行主编丁汀打开了话匣。“2018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古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麟重逢叙旧。得知街道希望创办一本围绕社区文化主题的刊物,从采编岗位退休的我一下就来了兴致。”

丁汀(本名丁志良),退休前是一位媒体人,2012年加入上海市作协,也算闵行本土作家。对文字工作抱有满腔热爱的他,曾当过杂志编辑部主任、报社特约撰稿人,并著有《马蹄放歌》文集系列及长篇纪实文学《磨难的岁月》等6部书籍。纵然有着二十余年从事采编工作的丰富经验,但在创办社区刊物之初,他依旧面临诸多新的未知。

万事开头难,丁汀面临的首要难题,是社区稿件的来源和采编人员的组织。虽为主编,但面对的却是“举目无作者”的现状,年过花甲的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夜以继日或伏案于编辑部,或四处奔忙联络,同时与由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编委会紧锣密鼓地商量办刊事宜。

宗旨定下来后,他开始邀请文友中的作家、记者、教师、学生等组成“采写空降团”,来到古美采写社区故事。

“当时一些朋友不愿和我联系,因为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和身边人聊天,都是我收集选题的渠道。一旦发现好的线索,我会紧盯不放。”虽然不少亲友调侃他“退休后比上班还‘撒度’(吃力)”,但丁汀却乐在其中。他笑着说,《大家古美》好似自己的“孩子”,心中有了执念,充分发挥余热,乐意承担起对“孩子”沉甸甸的责任。

2018年冬,经过半年的筹备和采写,丁汀迎来了创刊路上最难忘的时刻。以自然四季为刊期,期发6000份的《大家古美》创刊号“诞生”。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伟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海春、原全国政协委员瞿世镜等一众文坛“大咖”纷纷为创刊号或泼墨或作文,社区故事、民生纪实、凡人善举、历史变迁等跃然纸上,一时间在社区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创刊号“一声亮啼”,让丁汀倍感振奋,信心倍增的同时,他也暗自给自己立下更高目标。“都说开店容易守店难,办刊更是如此。让《大家古美》持久焕发根植社区的‘生命力’,成为一份有品质的社区刊物,这是我的心愿和目标。”

居民成为故事“主讲人”

作为一名资深编辑,丁汀深知,优秀作者永远是刊物的基础所在。虽有“采写空降团”鼎力支持,但社区刊物的发展更离不开普通居民的参与。记者采访间,他翻开《大家古美》创刊号,扉页寄语中写道:“《大家古美》应成为古美市民大家来书写的杂志,亦是一本具有‘大家’气质的社区杂志。”丁汀解释,所谓“大家”气质,就是要为普通百姓搭台,引导更多古美人写出大家的心声和故事。

组建一支由居民组成的“社区创作团”迫在眉睫,也绝非易事。“寻找社区作者的秘诀,在于细心、耐心和初心。要细心发掘社区里想写、敢写、善写的居民,耐心修改每一篇来稿。”丁汀回忆道,那段时间,自己和编委会成员不仅广泛宣传《大家古美》和推广投稿邮箱,更主动邀请社区作者和热心居民走进编辑部,讲述自己的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编辑部成员欣秋(本名周珂银),曾办过行业杂志,文笔也优美,但作为社区刊物编辑,要编好居民来稿,确实要花功夫,她说:“为了让居民的稿件达到发表的基本要求,我们鼓励大家说自己的经历,写有意思的片段,再字斟句酌地修改。”她坦言,修改稿件虽费时费力,但也让自己收获良多。“每改一篇稿,就是一个谈和听的过程,让我从中了解了很多社区里的暖心事,也真切感受到了居民对社区最真挚的情感。”

居民朱益方回想起创作诗歌《还将扛起志愿者的旗》的初衷时,充满了感慨。“我退休前从事工程工作,和文学毫不相干。只是看到小区里很多志愿者为大家默默服务,就有感而发投了稿。”

令朱益方欣喜的是,投稿邮件发出不久,他就接到了丁汀的面谈邀请。“刚开始,我反复修改,但依旧缺乏文采。两位老师多次推敲润色,才让我‘拨开云雾见天明’,最终有了这篇朗朗上口的完成稿。”文章的发表,让朱益方的写作热情一触即发,此后无论是生活见闻、往昔经历,还是小区的人物事,都会触发他的写作灵感。“真没想到人至夕阳又有了新爱好,写作能让我收获快乐和成就感。”

成为刊物骨干志愿者的,还有古美路街道“市民巡访团”负责人马佩娣。“通过其他志愿者的介绍,我得知了《大家古美》,但想要投稿却又不知如何提笔。”回忆在编辑部聊谈时的情景,她说:“在编辑老师的鼓励下,我讲述了家庭故事,本以为是普通琐事,没想到却感动了很多人。”

马佩娣家庭被评为2021年古美路街道“幸福家庭”,她与婆婆和睦生活39年直至老人97岁离世。在丁汀的鼓励下,她写下《亲情:家和之源》一文,不仅回忆自己与婆婆从婆媳变母女的温馨故事,更分享了对婆媳相处之道的见解。文章一经刊登,感人的亲情故事就成为了古美邻里间的佳话。

通过对每篇稿件的精雕细琢,《大家古美》的可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愈发受到居民读者喜爱的同时,还挖掘了出一批具有持续写作能力的新作者,很多还成为了骨干作者,成为了社区故事真正的“主讲人”和创作者。

字里行间建立情感纽带

随着《大家古美》进入社区千家万户,这份刊物已不仅是展现人文风采的平台,更成为了许多人与古美之间的情感链接。

居民应旺安对此深有感触。曾任特级教师的他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诗文,得知《大家古美》征稿后,当时已搬离古美路街道的他依旧接连投稿并发表了数篇作品。直到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应旺安心灰意冷,人生低谷之际,编辑部给予的鼓励让他感动万分。康复后,他在刊物上写了《坦然面对生命》一文,并决定搬回古美居住。他动情坦言:“我觉得古美这片土地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

曾任古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的汤春红也是《大家古美》的“忠实粉丝”,创刊之初,她发动同事们一起投稿,除了介绍卫生中心的工作和服务,还分享了儿时经历和生活感悟。“第一次得知这本刊物,就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既接地气,又有温度,让我被深深吸引。”她告诉记者,虽因工作调动已不在古美工作,但自己依旧心系《大家古美》,会力所能及地为它的推广和发展助力。

从创刊之初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初露锋芒”。在古美人的悉心呵护下,2023年,《大家古美》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亮相于上海书展街镇文创产品推介会,并被推介为“闵行区优秀文创产品”,让更多的社区、读者认识到了古美的人文魅力。

看着“孩子”茁壮成长,丁汀说,自己感到幸福满怀。“每个人对幸福有不同的定义,这份刊物让我其乐无穷,我也希望能让更多人从中拥有获得感。”前不久,他为希望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作者办了一个培训“小灶班”,鼓励他们写出更多佳作,同时,也希望他们积极推广,让《大家古美》成为受更多古美人喜爱的“心灵家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