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光影十七载,不只是快门声
第01版:头版 2024-03-13
张江72岁“沪漂”老人曲殿海,用镜头服务社区成公益达人

光影十七载,不只是快门声

杨鹏侠

曲殿海在拍摄中

记录社区文艺团队的那些美好瞬间

为张江镇非遗项目《浦东山歌》留影

全家福(前排右二为曲殿海)

夜深了,书房里,一位72岁的老人还在奋力地敲打着键盘,又一条短视频即将诞生。他的书房,也是他的工作室,摆放着4架相机、2部摄影机,还有无数的U盘、硬盘……这些都是他多年为社区做志愿服务的见证。

这位老人是浦东新区张江镇居民曲殿海。自退休后,他受儿女的召唤,于2007年和妻子谢建英来到张江镇城市经典小区定居。在张江镇居住的17年间,曲殿海从自己的兴趣爱好里找到了切入点,拿起照相机、背上摄像机,加入志愿者行列,负责社区活动宣传工作。他主动扎根居民区,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夕阳红”。曲殿海先后获评2014年浦东新区十佳社区志愿者,连续两年(2014年、2016年)获评张江镇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获评张江镇“老有所为之星”,2020年获得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的家庭也曾获评上海市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记者 杨鹏侠

光影记录达人

“老漂族”融入“新生活”

浦东新区张江镇城市经典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石英至今清晰地记得,17年前曲殿海夫妻来居委会的情境。“那时候曲老师和谢大姐一起到居委办暂住证,曲老师普通话中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一下子让我联想起了小品里的‘黑土、白云’。曲老师还谦逊地对我们说,如果社区有需要,可以随时找他,因为他在职时一直在公安系统中从事相关照相、摄像工作。”

近年来,有一部分老年人,为了照顾孙辈,背井离乡去往子女生活的城市,尽全力适应着晚辈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作“老漂族”。与年轻人的“沪漂”不同,老人离开原本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随之脱离的还有自己早已熟悉的社交圈子,老家的好朋友们联系少了,儿女孙辈虽然在身边,却都有各自的圈子和工作,只有自己仿佛成了这座大城市的“隐形人”。

退休后的再学习,改变了曲殿海的生活,也丰富了他的人生。曲殿海报名参加了社区学校的电脑培训班,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知识。同时,他响应张江镇的号召,积极加入了城市经典居民区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区宣传工作助力。

“曲老师真正加入城市经典居民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开始的。”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与志愿者同在,每天背着照相机、摄像机跟随他们在小区巡逻、交通值勤、维持地铁站秩序,烈日风雨百余天,作了全程记录。同时,他还整理编辑了纪录片《志愿者之歌》,当纪录片在张江镇志愿者大会上播放时,很多志愿者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曲殿海平时酷爱摄影摄像,居民们有聚会活动之类的,都会找他拍摄记录,他都会欣然答应。同时他又义务为居民将活动视频整理、编辑成纪录片并刻录成碟片分发给大家。每一次的编辑制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他常常是连夜工作至第二天的凌晨。

“只要张江镇或者社区开展了活动,我当天去拍了,无论多晚,都会及时整理好照片和视频,做好标记,当天把活动影像发给大家。”在张江镇城市经典居委办公室里,曲殿海浓浓的东北口音中带着一丝疲倦,却满脸笑意地与记者分享他在张江镇的退休生活。

张江的“东北活雷锋”

扎根社区的“实干家”

现在的他比退休前还忙碌,但是曲殿海却常说:“这是我的爱好,不觉得苦。看着自己的作品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给那些心还不老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退休人带去了生活的乐趣,我觉得很有意义,生活很充实。”

2012年,曲殿海将镜头对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并制作成纪录片《张江之韵》。100多名演员都是张江镇各个居委的退休居民,没有专职演员,曲殿海每天跟他们在一起,拍摄他们的排练。后期制作中,由于听不懂上海话,他就请本地的阿姨翻译,再根据画面配字幕,常常会忙到深夜。

2013年,曲殿海策划拍摄了纪录片《岁月如歌》,该片共分两集,第一集1小时05分钟,第二集43分钟。曲殿海说:“这个片子的灵感来自一次偶然的电视新闻,主题为回顾‘青春岁月’。青春固然美好,但过去的已经过去,对于退休的我们来说,缅怀青春的同时,也应该活出老人的精彩。”

此外,曲殿海还拍摄了《我们在旗帜下》《梦圆张江》等数十部生活纪录片,以及万余幅照片,并荣获上海市“晒晒我的宜居生活”摄影大赛一等奖,浦东新区“金杨杯”摄影大赛优秀奖,浦东新区纪念第25个世界无烟日“烟包警示图形”大赛入围奖,张江镇“我心中的美好家园”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2015年5月起,曲殿海担任了张江镇经典影像社秘书长、社长,他积极策划、培训、组织带领30多名同事去孙桥农业园区、世纪公园等采风、拍摄,还参加了很多文艺活动的拍摄。

“曲老师有一颗奉献的心,哪里需要哪里去。”跟他一起共事过的雪雪清楚地记得,在近几年张江镇的大小活动中都有曲殿海的身影,特别是去年他刚做完腰椎手术,自己连穿袜子都需要家里人帮忙,但看到微信群里有人打招呼需要摄影师,他二话不说,立马背上相机,出现在活动的现场。

十多年来,曲殿海坚持深入社区、学校、机关、军营,记录生活和时代美好,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了张江的发展和变化,捕捉了张江的人、张江的事、张江的每个美好瞬间,为社区、为张江留下了很多影像,也为自己融入张江找到了路径。

小家有大爱

最美家庭的幸福密码

曲殿海一家是东北人,也是名副其实的“新上海人”。曲殿海退休前是一名公安保卫干部,老伴谢建英也是当地一家军工企业的干部。由于儿女安家并创业于张江,两位老人也于2007年来到上海“享福”,没想到总也“闲不住”。

在多年的志愿者生涯中,夫妻俩参与了垃圾分类、清洁家园、平安巡逻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谢建英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让丈夫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务,两位老人就主动承担了照料孙子和外孙的重任。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姐弟俩每年会先后出资为父母进行两次健康体检,逢节假日则轮流陪父母外出旅游观光,老人们近几年也算是走遍了大江南北。儿女们见父亲如此尽心尽力地投入到社区公益事业中。子女都非常理解,并为爸爸购买了最新款的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并教授爸爸使用方法,默默支持着爸爸的志愿工作。

敬老爱老,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让老人“漂有所安”、感到幸福,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对于“老漂族”自身而言,应以积极的心态入乡随俗,培养兴趣爱好,多与他人交流,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拓展“朋友圈”。曲殿海说:“我感谢学习给我生活带来的变化。每个人都有梦想,我愿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继续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时代,奉献社会,同圆梦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