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短讯 这里还将打造都市运动首发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50.7%
第A12版:体育生活 2025-10-20
2024上海全民健身指数发布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50.7%

丁荣

10月15日,运动促进健康——体荟魔都主题文化沙龙暨全民健身600指数发布仪式在上海大世界举行。《202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全民健身600指数为490.5,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和质量,市民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持续增长,总体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市民满意度实现稳步提升。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各项数据稳步提升

市民体质健康

保持全国前列

围绕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为积极拓展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厘清区域内全民健身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上海市体育局制定《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办法(2021-2025年)》(简称“600指数”),上海体育大学作为第三方承担了“600指数”评估工作。

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600指数由“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健康”以及“市民参与”六个单项指数构成。回顾“十四五”期间,“健身活动”指数提升明显,从2021年的81.3上升至2024年的89.9。“健身设施”指数也有提升,由2021年的61.3增长至2024年的65.8。

健身设施方面,2024年,上海市各区继续推进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新增体育场地面积95.37万平方米,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重点项目1737个。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十四五”以来,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44平方米增长至2.65平方米。

健身组织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共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1327个,体育健身团队75607个。“十四五”以来,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从26.9个增长至31.0个。全市共有社区体育俱乐部数量160个,街镇盖率为74.1%。

健身活动方面,2024年,上海市各级体育部门牵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20146场,约1134万人次参与。该年度举办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开展赛事活动9100余场,超1100万人次参与。

健身指导方面,“十四五”以来,本市积极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全市在平台注册的活跃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由15547人增长至61835人,达到常住人口的2.5‰,平均年龄42岁。2024年,全市开展体育服务配送“六进”(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单位、进军营)工作,共计完成配送41477场,较2021年(13265场)增长212.7%。

体质健康方面,全市15个区建有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截至2024年底,社区体质监测街镇覆盖率为93.8%。2024年起执行新发布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全市共有231317人进行了体质测定,其中常态化监测人群达标率92.8%,优良率49.1%,市民体质健康水平保持全国前列。

市民参与方面,2024年,上海市、区、街镇三级投入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32.4元。“十四五”以来,市民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意度逐步提升,由81.2分增长至84.8分,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由49.0%增长至50.7%。

聚焦慢病与体重管理

医护人员“运动处方”培训启动

活动当天,上海体育文化品牌“体荟魔都”开展了主题文化沙龙活动。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陈世益,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会长施之皓,杨浦区社区健康指导员岑雪芳,“每天划船上班”的运动达人李唯齐聚一堂,用亲身经历讲述“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故事。

为切实提升本市医务人员在运动指导慢病与体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在上海市政府参事、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陈世益教授的大力推动下,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医师协会运动医师分会和全科医师分会、上海市体科所、上海体育大学等单位,拟于三年内分期分批开展“运动促进健康”——上海市医务人员慢病与体重管理运动干预技能培训。这一培训旨在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养,帮助其全面掌握运动促进健康和运动处方的理论体系,使医务人员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熟练、有效运用“科学运动处方”干预手段,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培养出一批兼具医学专业知识与运动健康指导能力的复合型医务人员,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服务,助力提升全市居民的健康水平。据悉,培训的内容包括了10大常见疾病运动处方,十分接地气,培训报名通知发布后,已得到各区的积极响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