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十六岁,与世界初相逢 石破惊天
第A09版:田径 2025-09-19

十六岁,与世界初相逢

——“小孩姐”陈妤颉的世锦赛首秀与漫漫长路

陈妤颉无缘半决赛

9月17日晚,东京国立竞技体育场灯火通明。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预赛的起跑线前,站着一个身材不高、眼神却格外坚定的中国女孩——陈妤颉。年仅16岁,她是本届赛事中最年轻的选手之一,也因此被许多观众亲切地称为“小孩姐”。在这一天,她完成了个人世锦赛首秀,以23秒26的成绩结束比赛,虽未能晋级半决赛,却让世界看见了来自东方的青春力量。

青涩首秀 清醒起步

第九跑道,位于弯道最外侧,被很多短跑选手视为“心理与技术的双重考验区。陈妤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具挑战的位置,迎来了她的世界锦标赛第一枪。

发令枪响,“小孩姐”0.160秒的起跑反应时间不算慢,甚至快过部分同组对手。但在高速切入弯道时,她略显稚嫩的技术和缺乏国际大赛节奏控制的短板逐渐显露。身旁的选手如风般掠过,她在后半程努力调整节奏、奋力追赶,最终超越一名意大利选手,以小组第七完赛。

“从早上起床就开始紧张,心率特别快。”陈妤颉在赛后坦言,“我一直告诉自己别紧张,但站进体育场那一刻,还是有点不知所措。”这份真诚的自我剖白,非但没有让人觉得她怯场,反而让人看到一个真实、努力且清醒的运动员形象。

同样参加200米预赛的中国选手李玉婷也未能晋级,成绩为23秒64。而陈妤颉若能跑出她在亚锦赛夺冠时的22秒97,本可跻身下一轮。差距虽微,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短跑与世界水平之间那道真实存在的鸿沟。

不难发现,本届世锦赛中国女子短跨整体表现平平。梁小静在100米预赛跑出11秒29、吴艳妮在100米栏止步于13秒12,均未能进入半决赛。她们赛后不约而同地提到积累经验、看到差距。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妤颉的这次失利,恰恰成为中国短跑现阶段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但她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她才16岁。

做好学生和好运动员同样重要

实际上,陈妤颉的成长轨迹,早已预示着她并非寻常新秀。小学时便能超越中学生水平,初中阶段成绩甚至超过大学生选手。尚未进入高中,她便已开始参加成人组比赛,并屡次刷新自己保持的全国少年纪录与亚洲少年纪录。

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孩姐”在坚持高强度训练的同时从未放弃学业。如今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她每周训练六次、每次三小时,还要完成学业、写好作业。她说,“做一个好学生”与“做一名好的运动员”同样重要。

这种双轨并行的成长模式,塑造出陈妤颉格外清醒的认知与坚韧的性格。正如她赛后所言:“这是第一届,但我相信还会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第五届……比到第五届,我也才26岁。”

今年5月31日,陈妤颉在韩国龟尾举行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以22秒97夺冠,不仅刷新个人最佳,更打破亚洲少年纪录,一举拿到东京世锦赛门票。那一次,她在赛前甚至因紧张向教练发信息说“头晕、胸闷”,却最终顶住压力勇夺冠军,已经展现出大将之风。

而这一次,世界级的舞台、高水平的对手、陌生的比赛氛围,让“小孩姐”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在国际赛场,跑进23秒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她说,“还是要向大家学习,在训练中调整自己。”

接下来,陈妤颉还将与梁小静等队友共同出战女子4×100米接力项目。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赢得某种意义上的胜利。因为能够站上世锦赛跑道,本身就是许多运动员一生难以触及的梦想。毕竟她才16岁,人生的许多可能性尚未展开。正如“小孩姐”自己所说:“前路还长。”这场比赛不是终点,而是一张启程的船票,势将驶向更高、更远、更强的未来。

奖牌或许需要等待,但希望从不缺席。陈妤颉用一场“未能晋级”的首秀,让我们看到中国田径的另一种真实,也瞥见了更遥远的可能。青衫未老,壮志初萌。这个世界,正在等待她更好地登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