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到上周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的新闻发布会,你发现了吗,今夏沪上多档体育活动不约而同地将主题聚焦在了“冰雪”二字上?作为通俗意义上的南方城市,上海在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大计中一直起着桥头堡作用,而随着北京冬奥会、哈尔滨亚冬会等国际大赛的持续助推,申城冰雪运动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段长效上升期。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选手人数增长25.9%
年度赛事有“花样精”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普陀冰上运动中心内格外热闹,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暨上海市花样滑冰公开赛正在此举办。本届赛事吸引到11个区、九家俱乐部和三名个人选手在内的共计340余人参赛,较上届一下子增长了25.9%,创造赛会历史之最。所以,说它是申城花样滑冰的一次集体检阅亦不为过。
单人滑、双人滑、队列滑,以上三个项目中的哪个相对更能体现花样滑冰的基础人口呢?现有版本的答案是队列滑——它也正是本届赛事的一大亮点。对了,说到此次参赛人数的明显增长,这背后的最大原因就是队列滑项目变得更热闹了。队列滑因其强调团队协作以及对运动员身高、体重包容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学校和俱乐部组建队伍,成为推广花样滑冰运动的一大突破口。此次,队列滑项目的参赛队伍数量达到13支,其中有近一半队伍来自于校园。
这回参赛的13支队列滑队伍中,既有在赛场上活跃了多年的传统强队,也有首次亮相的新秀,充分体现了项目发展的蓬勃生机。比如,玖号冰雪俱乐部在上海政法学院附属松江外国语学校和上海政法学院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开展队列滑训练,此次比赛就派出了四支新秀队伍前来参赛。对花样滑冰爱好者来说,先通过队列滑入门,此后再逐步考虑向单人等项目延伸,这既是一条已经被验证过的通途,也能为申城花样滑冰未来的发展奠定人数基础。
除竞技性外,本次赛事还特别在冰场之外设置了“冰雪集市”,通过文旅融合模式拓展赛事外延,将冰雪装备展销、摄影化妆服务等多元业态引入其中。比如,在“跟着赛事去旅行”摊位前,不少参赛运动员都对最新推出的“上海男单F4滑星卡”颇感兴趣,这一新尝试既打破了传统赛事的单一性,也有助于让观众在欣赏之余感受冰雪文化的魅力。
相较五年前 冰雪场地数近翻倍
此前不少人关注申城的冰雪赛事,可能都是从短道速滑世锦赛、花样滑冰世锦赛、上海超级杯等赛事开始的,不过在近年来的持续发展下,群众性的冰雪赛事和活动已办得愈发有滋有味。
根据官方数据,近五年来,上海举办的各级各类冰雪赛事已超过5000场次,带动沪上冰雪项目普及扩面升温。从数据的纵向对比来看,上海参与滑冰滑雪的人数已从2018年的60多万人次上升到2024年的452万人次,这速度已有点像是“坐了火箭”。
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少不了过硬的场地配套。目前,全市共有室内滑雪场所51处、固定冰场16块、冰壶道11根,冰雪俱乐部40多家,冰雪场地数量比五年前翻了近一倍。去年9月,在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正式开放后,它更是弥补了上海真雪滑雪场地的空白,打破了冰雪旅游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除了场地硬件,各式各样的“软铺垫”自然也不会少。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青少年冰雪赛事,深入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行动,每年举办全市青少年短道速滑、冰壶、冰球和花样滑冰锦标赛和学生冬季项目运动会等。同时,本市还会结合不同的时机,推出各类冬令营、兴趣小组等活动,带动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
青少年在冰雪舞台上越朝气蓬勃,中国冰雪运动就拥有越广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在8月举行的2025-2026赛季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北京站中,上海男子单人滑小将李子一凭借两套节目的出色发挥,不仅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青年组第四名,还为自己争取到了参加世界青少年花样滑冰大奖赛的机会。同样是在8月,在2025-2026赛季全国冰壶青少年锦标赛中,上海女子一队通过连番角逐,获得了季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