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枫俱乐部在比赛中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敬业FC场边的拉拉队 本报记者 程超 摄
8月5日,2025第40届“上海银行”杯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上海赛区决赛阶段比赛在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场继续激战。单场淘汰的赛制下,初、高中组各自产生赛事四强,今天将向上海赛区冠军发起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上海赛区决赛从首个比赛日起即全程直播,并邀请娄一晨、董路、张玉宁、马延峰、李彦、王政、庄宁宇、浦玮等嘉宾参与直播解说。“通过三场比赛的解说,我们看到学生同时也是业余球员的能力和拼搏,他们的团结、他们的凝聚力、他们在足球场上展现的欲望,都是不一般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赛场上传承的体育精神。”原中国女足国家队队长、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荣誉大使浦玮表示。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青枫少年
40公里奔赴与26年传承
4比0,青枫俱乐部昂首晋级本年度新民晚报杯上海赛区初中组四强。很多人不清楚的是,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他们异常艰辛的备战之路。
上海赛区总决赛期间,清晨5点青浦区的路灯还未熄灭,一群穿着统一球衣的少年已背着球包在集合点等候,即将整队赶往杨浦白洋淀足球场参赛。这段横跨40公里的路程,是他们为热爱早起的证明,也是一群被学业暂时分散的足球少年,重新聚在绿茵场的故事开端。
“五年级升六年级后,踢球的孩子肉眼可见地少了。”青枫俱乐部教练王志泉望着场上热身的队员,语气里藏着多年的遗憾。2017年成立的青枫俱乐部,深耕青浦青少年足球青训多年,与上海申花的合作让小学段梯队日渐成熟,但“中学断档”始终是块心病,孩子们升入初中后,学业压力骤增,曾经的绿茵伙伴渐渐散落。
今年,这个问题有了转机。青枫俱乐部在青浦本地组建初中组训练体系,专门承接5年级升6年级、6年级升7年级的“断层”球员。王志泉说,当他在朋友圈发布新民晚报杯招募令时,家长们的回复比想象中更热烈,“很多孩子从小学就在俱乐部练球,家长说‘终于有机会让他再穿上球衣了’。”
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像一块重新拼合的拼图:队员来自徐泾中学、青教院、平和双语、朱溪中学等多所学校,7月初刚打完青浦区阳光杯大联赛,彼此熟悉又带着新鲜的默契。最大的五位队员刚结束初三,最小的11号陈子翔才上六年级,却已是从一年级就担任校队队长的“老球员”。
场边的王志泉,总忍不住想起26年前的自己。1999年,还是少年的他在金山参加新民晚报杯,“那时候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杯”。如今换了身份站在场边,看着孩子们为一个球争得面红耳赤,他忽然懂了“传承”二字的分量。
■敬业FC
创校史的十年坚守
终场哨响的那一刻,进球功臣葛健文捂着胸口蹲在草皮上,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脖颈。“每走一步都是新的历史。”这位即将踏入中国澳门科技大学的“三朝元老”,语气里带着难以平复的激动。
这是8月5日晚报杯上海赛区决赛高中组八分之一决赛赛后的一幕。尽管在下午的四分之一决赛中不敌对手未能更进一步,但打入市赛八强的成绩,已经创造了这支足球队的历史。而这场创造历史的比赛,进程也是一波三折——在0比1落后时追平,到1比2落后又再追平,直至3比2绝杀。
“今年我们派出了三支队伍参加晚报杯,另外两支虽止步区赛,但我们带着全校的希望踏上了市赛赛场。”葛健文复盘比赛时,特意提及球队在1比2落后的逆境中展现的凝聚力。当时替补席的呐喊声穿透热浪,“稳住!我们能赢”的这份底气,既来自黄浦赛区小组赛的艰难突围,更来自场边“隐形的后盾”——敬业新星队、敬业1748队的队友们虽已出局,却每天在群里分析对手录像,用战术建议为“希望的火种”护航。
敬业中学的足球群是这份凝聚力的“神经中枢”。“只要领队在群里发布比赛信息,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赶来。”队员蒋智恺说,哪怕只是站在场边呐喊,也是对“敬业足球”这四个字的守护。这种跨越年级的牵挂,正是敬业足球十年深耕埋下的根系,即便队伍更迭,热爱与支持从未缺席。
敬业队24岁的教练沈佶隽曾在十年前作为球员参加过第30届新民晚报杯,彼时敬业中学的足球社还只是“放学后踢野球的小团体”。而如今的敬业足球社,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它从“野球团体”蜕变为拥有媒体部、裁判部、竞赛部的“校园足球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