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超
竞技体育本应是意志与技艺的巅峰对决,然而当输赢结果成为网络暴力的导火索,伤害便如飞溅的弹片般四散迸射。这不仅击伤着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职业尊严和热情,更在深层侵蚀着体育事业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
更令人忧心的是,网暴的毒雾正悄然遮蔽体育精神的核心光芒。当教练团队在舆论风暴中被迫分散精力应对非议,其精心打磨的战术布局与对运动员的心理支持必然受到无形侵蚀。长此以往,赛场内外将再难容下纯粹的体育精神生长。
纵观孙颖莎近年的成绩,其表现有目共睹。2025年以96%的胜率位居前列,出战的所有单打比赛中仅输掉两场“内战”(亚洲杯决赛不敌王曼昱、美国大满贯负于陈熠)。体育竞技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确定性,没有永远的赢家,状态波动更是竞技过程中的常态。用单次赛事的结果全盘否定教练的长期付出,显然有失公允。
这种思维实则是对竞技体育本质的严重误读。正如邱贻可在文中所言:“竞技体育没有常胜将军,竞技状态的起伏和环境变化的适应,都会让结果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饭圈”思维侵入体育领域,理性讨论便让位于非黑即白的站队。极端粉丝以“保护偶像”为由,将教练、队友视作潜在“敌人”,用污言秽语代替专业分析,用群体攻击消解体育精神。这种“外行人指点内行人”的片面评判,不仅寒了教练的心,更在无形中撕裂着团队生态,对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明确的是,正常的批评与建议是体育进步的催化剂,能促使教练与运动员不断改进提升。但当言语变成伤人的利刃,当讨论异化为恶意的攻击,便彻底背离了体育精神的初衷。健康的关注与支持,应当建立在对专业领域决策的基本尊重之上。若缺乏这一理性认知,最终伤害的,或许正是粉丝们声称要“守护”的体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