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徐正源的逼宫 不当“家长”当“老板” 假如苏超遇到中超 足球青训不是生意场 请国足让路吧
第A02版:专栏 2025-07-18

不当“家长”当“老板”

刘耿

刘耿

京沪大战门票两分钟售罄,工体有望刷新本赛季上座纪录。票房井喷之外,国安首次向客队球迷公开售票,预示着一次理念上的破冰——中超联赛正尝试从陈旧的“家长式管理”思维,向现代职业体育必需的“老板式经营”思维迈出关键一步。

长久以来,中超的运营总弥漫着一种“管理”色彩。无论是“对等接待”的协定,还是“80%上座率”的红线,其核心都是风险规避与简化操作。在这种思维下,球迷首先被视为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球场被看作一个需要严格管控的“区域”。为了不出事、为了省事,宁可牺牲球迷的热情,也要将一切置于最可控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家长式”管理:出于安全考虑,限制你探索世界的自由。

然而,职业足球的本质,是一门需要精心“经营”的生意。放眼欧洲,堪称典范的德甲联赛正是“经营思维”的集大成者。其场均超九成的上座率和多特蒙德“黄墙”的震撼场面,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上下联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德乙联赛(如汉堡、沙尔克04等球队)常常能吸引四五万球迷观战,这种来自次级联赛的火爆压力,倒逼着德甲球队必须不断优化票务策略(如动态定价、会员制)和观赛体验,才能留住球迷。

另一方面,中超的80%上限,与德甲早年面临的安全限制何其相似。但德甲的选择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大力建设球迷文化、升级安保设施(如设立专业的球迷分隔区),成功突破了瓶颈。他们将风险转化为专业服务的一部分,最终迎来了年收入超40亿欧元的经济繁荣。

德甲的成功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参照。“苏超倒逼”恰似中国版的“德乙压力”。它用爆满的看台证明了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敲打着顶级联赛的管理者:球迷的需求是真实而旺盛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并善于去满足。

国安的“破壁”之举,正是向这种成熟“经营”模式靠拢的信号。它蕴含的,是从业者对自身安保能力和球迷文化的自信。当然,要实现中超的“德甲化”,仅有理念转变是不够的,更需要俱乐部和管理者在球场基础设施、专业安保、球迷服务等“硬件”上进行扎实的投入和升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