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今年英国夏天有多“冷”,或许去温布尔顿看一看就知道。
温网单打第二轮结束,男单、女单一共64位种子、36人出局。这一比例,实属罕见。
到底是温网太“冷”,还是种子不稳?近八届温网,女单无人卫冕,萨巴伦卡、高芙等球员,至今未能夺冠。今年,草地的温网紧接红土的法网,间隔仅有三周。
相较其他场地类型,草地赛季赛程少、养护成本高,温网的草坪切割高度控制在8毫米,且每日赛后会进行修剪和浇水。想要打好草地赛事,首先得有耐心,职业球员一年也只能参加三四站草地赛事。
两种场地从球的弹跳快慢、回合长短、场地的摩擦力大小、英国天气的多变,这些对球员的客观要求,完全不同。再加上球员自身的疲劳、心理压力等因素,想要在两项完全不同的大满贯都有所作为,几乎是难上加难。
或许,这是种子们为自己找的保底借口。新科法网女单冠军、美国人高芙在温网早早出局后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客观要求这么高,是否应该把更多时间留在欧洲,多打一些比赛熟悉场地,而不是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来回?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体现了现在一些球员缺少的复盘能力。复盘,并不是找客观借口,而是怎么解决问题。今年的温网或许很“冷”,但阿尔卡拉斯、萨巴伦卡等男女单的顶级球员,并没有掉队。更何况,场地问题并非今年才有,而是年年都有。有胜有负实属正常,但认为正常意味着在温网输球,是绝对不正常的。对于掉队的种子来说,怎么提升应对高压的压力,才是重中之重。从被爆冷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是选择粉饰这些失利。
借口不等于实力,每位种子选手都要满载而归,这不现实,也不可能,但一旦大片种子选手被爆冷,那就不是外界的期望过高,而是外界是否应该对“种子”这两个字祛魅?
虽说以下克上是竞技体育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今年温网也对此进行“集中展示”,但对于球员来说,这绝不能成为常态,而冷门能够筛选出真正的强者。
草地不应该成为放大种子选手脆弱性的舞台。同样的气候、场地等条件下,为何更高排名的选手,反倒更容易失灵?向更稳定、更会打草地的球员学习,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