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就市民广泛关注的体育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访谈中,他介绍了今年上海在全民健身领域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涵盖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群众体育赛事等方面,为市民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新图景。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织密体育场地设施网
家门口尽享健身便利
体育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保障。今年,市体育局积极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致力于为市民打造更加便捷、丰富的健身环境。
在基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市体育局将牵头建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0个、市民健身步道7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00个、市民健身驿站50个、市民运动球场130片(其中羽毛球场100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0个。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累计建成都市运动中心33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78个、市民健身步道2710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8832个、市民健身驿站308个、市民运动球场3145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76个。这些分布在基层社区的体育场地,其面积已占到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的1/3以上,真正做到了让健身场地“触手可及”。
除了基层社区的“小而美”健身场所,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上海市体育宫、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南上海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将争取年内开工,这些大型场馆的建设将为上海举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此外,市体育局还在积极研究大型综合性田径运动场的选址,推进江湾体育场改造提升,以及奉贤极限运动公园、划船俱乐部迁建等工作,进一步优化上海体育场馆的布局和功能。
为解决目前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平衡、时间和项目上的忙闲不均、专业竞赛场馆复合利用率不高、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不足等问题,市体育局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一方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安排场地设施新建和改造,提高场地设施的覆盖率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引导公共体育场馆在夜间、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市民在不同时间段的健身需求。同时,支持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机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在工作日等相对空闲时间向周边学校的学生体育课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夜间、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此外,还将发挥体育消费券的补贴引流作用,引导市民预订闲时的运动场地,鼓励专业场馆复合经营,打造文体商旅展联动的多元化发展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丰富群众体育赛事
点燃全民健身热情
群众体育赛事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今年上海的城市业余联赛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贯穿全年的体育盛宴。
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已于1月1日拉开帷幕,将于11月底闭幕,赛事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各类人群。在项目设置上,分为赛事和品牌活动两个板块,赛事板块又由联赛项目、系列赛和X项目三部分组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独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爱好和健身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将于2025年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设置23个大项、166个小项的群众比赛,目前全国正在开展“我要上全运”赛事选拔。本届城市业余联赛组委会将充分利用赛事平台,开展“我要上全运”选拔赛及相关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参与全国性赛事选拔的机会,在申城掀起“我要上全运”的热潮,激发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今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组委会鼓励各办赛主体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放大联赛的溢出效益,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全民健身特色的办赛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让参赛的人流量转化为商场的销售量,助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激发户外空间体育商旅产业创新活力。结合上海本地的户外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要素质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让体育“流量”变消费“留量”,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