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巴黎,61岁的倪夏莲,这位从上海走向世界的乒坛传奇,她以运动员身份迎来了自己的第六届奥运会。很不可思议,也很来之不易,在成功闯过女单首轮后,她将在下一轮以充分享受比赛的心态迎战孙颖莎。此前,倪夏莲发布视频称:“若能与孙颖莎交手,那是我的荣幸,她是最优秀的选手,世界第一。”今天就来听听倪夏莲的独家分享吧。
特派记者 章丽倩 发自巴黎
周期难度此生之最
为守承诺当“劳模”
2000年悉尼,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2016年里约,2021年东京,在已拥有五届奥运会参赛经验的倪夏莲看来,巴黎周期的备战难度远甚往届,也大大超过了她的预期。“真是这辈子最难的一次,感觉比以前辛苦了10倍。幸好我坚持住了,拿到了奥运名额,兑现了我跟卢森堡乒协的承诺。”
其实,在上届东京奥运会落幕前,卢森堡乒协就已经和倪夏莲有了巴黎展望。出于对乒乓球项目的热爱,对自身健康和竞技状态的把握,以及双方长期以来良好的合作,那会儿的倪夏莲没有多少犹豫,很自然地就把巴黎任务应了下来。怎料新周期内的国际赛事体系、奥运选拔办法等有了程度不小的变化,这可给她出了难题。
在之前的奥运周期里,倪夏莲从没有在一个月里跨时区到三个国家连轴参赛的经历,巴黎周期让她有了破例体验。由于路途遥远,以往她较少赴南美洲参赛,此番为了争取积分,她也努力了。还有在黎巴嫩参赛时,几乎每晚入睡前都会遥遥听见枪声的刺激经历,她也拥有了。
“巴黎周期增加了赛事设项,其中部分有强制参赛要求。更多的比赛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对有足够经费支持也有充沛精力的选手来说,他们可以通过高频次的参赛来尽可能刷出好成绩。但对像我这样年纪比较大的球员来说,在身体和心理上,就比较难去适应这种高强度模式。”倪夏莲在聊天时坦言,假如早知道巴黎周期的备战强度和难度,她在下“再战奥运”的决定时应该会更加慎重。
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当初应下了,倪夏莲就会朝着目标全力以赴。“去年7月,在赢下WTT捷克支线赛后,我看到了自己参加奥运会的机会。今年3月,我们去黎巴嫩参赛时虽然是提着心,有安全方面的顾虑,但最后的结果很好,我又拿了一站冠军,那时候就知道奥运名额基本稳了。不过,比赛很多,选手之间竞争激烈,我也是等到官宣后心里才真正踏实。那么多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放不下的故乡情
乒乓缘将伴一生
尽管赴卢森堡发展已有30余年,倪夏莲的一口上海话依旧正宗,这其中既有哥哥、姐姐也早就迁居卢森堡的原因,也有她得了空就“回家看看”的缘故。甚至,若不是六七月份在欧洲有多项事务要忙,倪夏莲还曾考虑要回上海进行奥运前的最后备战。
“每次回国训练的效果都很不错,我是中国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我的根一直在中国、在上海。这趟奥运前虽然没机会回去,不过没关系,其实我去年年末的时候已经跟哥哥、儿子一起在上海待过一段时间了,未来肯定也还有机会。”去年12月,在参加完WTT名古屋女子总决赛后,倪夏莲跟哥哥以及正好有假期的儿子林倪威利相聚在了上海。在和家人欢度新年、与新老朋友碰面之余,倪夏莲还特别带从小生活在卢森堡的儿子去扫了墓。
奥运会经历累加到了第六届,倪夏莲表示自己的精力都聚焦于当下,聚焦于巴黎赛场,至于未来,她虽然还没有特别明确的计划,但这份乒乓缘肯定会延续下去。“就算以后我不打国际比赛了,也是舍不下乒乓球的。先不急,之后会怎么样,我们可以慢慢想,慢慢看。”
成功“一拖二”,混双遗憾收之桑榆
6月中旬,卢森堡乒乓球奥运名单公布,彼时世界排名第52位的倪夏莲如预期般顺利入围。不过,让她更高兴、更感到自豪的却是两位队友的“压哨过关”。卢森堡将以两女一男的阵容出现在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赛场上——这已刷新该国历史纪录。
31岁的莎拉·德·努特和25岁的卢卡·姆拉德诺维奇,在卢森堡乒乓球队内,他俩是“女儿”和“儿子”般的存在。与之对应的就是看着他们成长、像妈妈一样领军的倪夏莲,以及球队主教练、倪夏莲的丈夫汤米·丹尼尔森。“以前我们带萨拉出去比赛,像是爸爸妈妈带着女儿,现在多了卢卡,就变成‘一家四口’了。”
倪夏莲告诉记者,萨拉和卢卡都是以最后几名的位次入围奥运单打名单(名额公布时,萨拉女单世界排名第89位,卢卡男单世界排名第87位),惊险的同时也很幸运。而之于卢森堡乒乓球队参加奥运会的历史,这则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参赛选手数量首度达到三人的同时,该国也终于有了第一位奥运乒乓男球员。
2021年休斯敦世乒赛,萨拉与倪夏莲联手,在女双项目中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铜牌。萨拉的乒乓功力中有不少倪夏莲的言传身教。而在卢卡身上,他于近一年里进步迅速,这更是和混双实战经验有直接关联。
巴黎周期,倪夏莲搭档卢卡向奥运混双名额发起过挑战,但在从零起步、赚取积分时间较旁人短、部分赛事无法参赛等因素影响下,这对组合最终停在了距离奥运混双16个签位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倪夏莲告诉记者,与名额擦身而过固然遗憾,但经由在混双赛场上与高水平球员的实战,卢卡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并且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了他的单打成绩上。
“去年夏天,卢卡的世界排名还在第200位开外,等到6月获得奥运男单资格时,已经升到了第87名。要不是有这么大的进步,他也打不了奥运会。所以,尽管我们在混双上的努力没有成功,但在别的地方收获了回报。”倪夏莲说,参加高水平混双比赛对卢卡男单成绩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遇到高排位球员时的应对和临场调度上。“以前单打碰到高水平选手,卢卡可能一下子就被人打下来了,后来参加混双增加了高水平的对抗经验后,虽说是不同的项目,但他在如何打出有效对抗上真的成长了很多。”
倪夏莲感慨,卢森堡的乒乓球人才一直较少,此番能有三位运动员获得奥运资格,确实称得上惊喜。
设计融入中国红,同名球拍助闯关
倪夏莲的运动员生涯分为两个阶段,在1986年2月以世界冠军身份从中国队退役时,她才22岁,那会儿的乒乓球甚至还没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起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后来,倪夏莲出国发展,成为了“海外兵团”最早的一批运动员。
“22岁退役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龄球员了,当初哪里能想到今天,61岁了还在跟小年轻们一起参加奥运会。”倪夏莲说,大伙儿送给她的类似“常青传奇”这样的美誉,在她看来都是动力而非压力。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也在合理利用外部辅助条件,来给自己“加油”。
在2022年到2023年的一段时间里,倪夏莲的膝关节有了不适感,起先她以为是身体疲劳的反应,检查后才发觉就是岁月的影响。“去年,我在医生的建议下打了有助膝关节润滑的针剂,之后感觉就好多了。这件事让我觉得,人既要服老,也要科学应对。”
对倪夏莲来说,发生在巴黎周期内的另一桩重要事,就是她拥有了量身定制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球拍。在备战巴黎奥运会的过程中,这块趁手的同名球拍为其添了助力。
“我喜欢红色,也一直记得自己的根在中国,所以这款球拍的底板颜色采用了中国红,上面还有我用毛笔字签名的印刷版本。”而在性能方面,这款球拍就更符合倪夏莲的专业需求了。“它是由七层纯木板制成,而不是现在比较时髦的碳素。纯木球拍和碳素球拍,它们打起来是不一样的,碳素球拍打起来速度快、弹力大,好像力量就大。但对我们胶粒选手来讲,弹性好不代表所有,我追求的是控制。一块球拍,你又要它适合控制,又要它力量大,不可能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控制,依靠技术去‘杀伤’对手和得分。”
从2023年开始,倪夏莲用这款同名球拍征战各大赛场,磨合下来感觉良好。“它就是非常适合去做控制,跟胶皮组合后的稳定性也很好。这款球拍有助我在比赛中稳定发挥。”据记者了解,倪夏莲同名球拍一开始是出了直板版本,今年则是进一步丰富了选择,还推出了横板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