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
34岁的苏炳添,终于确认自己将无缘巴黎奥运会。
这是一个让人们有些遗憾的结局,毕竟,所有人都想看到他能继续在奥运舞台上实现新的突破。
这也是一个没有遗憾的结局。
因为苏炳添穷尽了所有努力。此前,他选择放弃2023赛季,专注于调整身体状态;本赛季,他也重回了60米和100米的赛道,用饱受伤病的身体跑出了现阶段的最佳成绩;而在个人百米成绩仍然达不到自己预期和参赛标准的情况下,他还尝试了在接力比赛贡献力量。
苏炳添说:“其实我现在还想要坚持下去。我不想成为一个逃兵,我想做一个战死沙场的人。”
他过于自谦了,一个曾经创造中国田径历史的选手,一个已经为复出付出一切的运动员,他依然是一个战士。离开了赛场,他并没有离开“疆场”,只是换了一个地方。
在竞技体育领域,没有人能够对抗时间,也没有人能够对抗运动规律。苏炳添无法战胜前者,但却可以利用后者。
在三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上,他已经获得了“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副教授”之名,外界也许更多的只是在玩梗,孰不知“苏教授”是真的将东京奥运会乃至每一场比赛,当作采集科学数据的富矿。学界有“跑数据”的俗语,在赛道上,苏炳添身兼“实验者”和“器材”两职,“跑”数据,名副其实。如今,已经在大学校园拥有自己的短跑实验室的苏炳添,会更好地把自己的经验、方法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方式固化下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变成中国田径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智慧储备。
在赛道上跑了十几年,苏炳添最重要的荣誉,来自男子百米的“单人直道”。但是,短跑经验和知识的“接力”,中国短跑的薪火传承,才是他职业规划中接下来的“主业”。无缘巴黎奥运会,不是苏炳添职业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