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
2024年欧洲杯兀自启幕了。翻开本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映入眼帘:特派记者林龙又出征了。突然陷入感慨:这都20年了。
2004年,季方、黄宇龙、林龙和我组成东体的四人报道小组,赴葡萄牙欧洲杯的现场。往事恍若昨日,却不觉得已然过了1/5世纪,日子真不禁过。
这20年间,世界足坛亦是白云苍狗、变化几般。球员代际更迭不必多言,葡萄牙的“黄金一代”早已成为“古法黄金”,就连足球这项运动本身也与20年前大不相同,高压逼抢战术在过去20年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成熟,特别是由尤尔根·克洛普、瓜迪奥拉等教练推广的高位逼抢和快速反击。控球型足球在这一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巴萨和西班牙国家队在2010年代初期的成功,推动了TikiTaka战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442阵型逐渐被多样化的阵型所取代,如433、352和4231,以适应更复杂的战术需求。
球场和训练场也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欧洲杯率先引入了视频助理裁判(VAR)技术,提高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准确性,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球队广泛使用数据分析和技术监控设备来制定战术和评估球员表现。
20年前,门户网站时代还未终结,人们还习惯阅读体育评论员的长播客。20年后,社交媒体使得球迷可以实时交流和分享看球体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片段了解比赛,而不是完整地观看一场比赛。20年前那种聚在大屏幕前看直播的场面很少见了,凌晨3点,对面楼里为了一个进球而欢呼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大家都把欢呼发作弹幕。
欧洲杯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2016年欧洲杯将参赛队伍从16支扩展到24支球队。2020年欧洲杯(因疫情推迟至2021年举办)首次在多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举行,以庆祝欧洲杯60周年,这一创新改变了以往单一或双国承办的模式。
我特意找到本报2004年6月12日的一则启事《欧锦赛看我们的》,“(我们)对体坛大赛的专业精神早已为您熟知,一次又一次的特刊、增刊、号外、扩版,拉近的是本报读者和世界大赛的距离,传递的是东体报人对现代体育精神的激情和追求……本报的多名主力记者……会在现场为您发回最为鲜活的报道。”
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这种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还是那么让人心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