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篮球、高尔夫、马术等项目为例的二线运动队合作办训模式蓬勃发展
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主任周战伟作主旨演讲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业交流,更好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1月11日至12日,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年会暨全国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在海口顺利召开。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主任周战伟作主旨演讲:探索社会力量助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上海模式,向全国介绍了上海青少年体育关于社会力量办训的经验。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
2024年1月1日,《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正式施行,其中在第三章“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中的第二十三条提出,体育部门应当会同教育、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引导和规范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及相关赛事活动组织等服务,促进校外体育培训市场规范有序发展。而第四章“竞技体育”的第二十四条也提到,本市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扶持社会力量办训,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的施行,标志着上海为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2018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协会更名为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这意味着上海向青少年“大体育观”转变,未来将拓展和延伸服务青少年体育市场需求,为更多有志于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社会力量提供了广阔平台。目前,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共有会员单位391家,其中涉及田径、足球、篮球等63个项目,其中奥(全)运会项目36个,非奥项目27个,已经逐步成为承担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引导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枢纽型组织。
在上海,青少年体育体系的根本是由上海市体育局青少处进行政策规划,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共同统筹实施,最终由各区体育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组织落实。其中,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作为青少年体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在上海市体育总会的引导下,与各市级单项协会共同管理服务全市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
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海市同时还改进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通过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协会的各家会员单位,上海以市场培育、社会参与为理念,打造了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爱心暑托班体育配送、青少年社区体育配送等体育技能培训服务,以及“奔跑吧 少年”四季活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等体育普及类赛事。
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为例,该赛事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单项协会以及体育公司自主申报承办,2023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共开展田径、篮球、排球等18个项目比赛,全年参赛青少年12355人次。
搭建社会办训“金字塔”
自1952年上海相关部门在南昌路57号成立市体育训练班至今,上海的竞技体育已经走过了71年历程,逐渐形成了基层体校三线,市级体校(中心)二线,上海市队一线的三级训练网络,成为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通道。
而经过多年社会办训模式的探索,上海创新扶持方式,逐步形成“以奖代补”“过程扶持”“职业化培养”等多方式并存的社会办训政策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市高尔夫协会、上海市户外登山协会、上海市冰雪协会等为例的一线运动队联办模式,足球、篮球、高尔夫、马术等项目为例的二线运动队合作办训模式以及市、区两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认定命名,近30个奥运项目的三线、四线运动队合作办训模式。
其中,为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办训模式,市体育局从2020年起开展“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创建工作,推进社会力量办训布局。
2023年,上海市共有注册青少年运动员49535人,涉及52个项目,其中就有来自232家不同社会机构的14196人为社会力量办训培养的运动员,占比达到了28.7%。而教练员队伍的社会力量办训比例同样从2016年13.8%到2023年47.1%,上涨33.3个百分点。
通过社会办训,上海培养出了武磊等43名中超球员、五名现役国脚以及乒乓球奥运冠军许昕等体育人才,并且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上,社会俱乐部共为公开组夺得九枚金牌。